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日韓的不幸就是位處中國旁邊:岡本隆司告訴你的東亞歷史結構 (獨家)(《朝鮮的困境》+《中國為何反日?》)

日韓的不幸就是位處中國旁邊:岡本隆司告訴你的東亞歷史結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423182
岡本隆司
陳彥含,陳心慧
八旗文化
2022年3月30日
213.00  元
HK$ 181.05  






ISBN:9789869423182
  • 規格:平裝 / 483頁 / 14.8 x 19.5 x 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地區史 > 亞洲地區

















    韓國:我不是「屬國」!

    日本:我不是「倭寇」!

    日韓的不幸,就是位處中國旁邊!



    韓國:廢除漢字

    日本:脫亞入歐

    「限韓」、「仇日」沒問題,日韓脫離中國反而會說自己很幸福!



    中國社會如今瀰漫「反日」、「限韓」氛圍,該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它是單純民族主義的展示嗎?



    =======================



      日本學者岡本隆司從東亞歷史發展進程分析,觀察處於中國旁邊的日本與朝鮮,帶你進入十七、十八世紀動盪的東亞世界,重新認識中國、韓國、日本之間的糾纏關係。在岡本隆司筆下,東亞五百年歷史就是朝鮮與日本如何在「華」的陰影下,用盡辦法撕去「夷」的標籤過程,而這些過程正能為至今猶在的歷史後遺症提出一種解釋。



      《朝鮮的困境》分析外緣因素——即對外關係的政策——如何影響朝鮮王朝的自我定位,而這深受清國「屬國自主」關係所影響。中國在乎「屬國」,朝鮮則追求「自主」。雙方的各自表述使朝鮮能游走在中國、日本、西方列強的夾縫中求生,甚至「獨立」。但同時,作為中國「朝貢體系」和西方「條約體制」互相衝突的新場域,朝鮮最終陷入受制於各方勢力的困境,「自主」、「獨立」與否也不由自己作主。



      《中國為何反日?》分析十七、十八世紀的明、清國與日本國在結構上的差異,包括「社會體系」、「經濟運作」與「對外態度」,探究中國「反日」的深層結構,解構中日對立的因由。「海禁」政策使日本在十六世紀時成為中國最大的走私貿易國,日本被指認為「倭寇」,而由抗倭」這段歷史便形成所謂「反日」的思考原型。同時,日本也嘗試引進西方「現代化」藉此擺脫中國的影響,尋求成為「日本」的方向。



      =======================



      █二冊內容介紹:

      《朝鮮的困境》內容介紹


      

      「如何一面維持政體,一面調整與穩定各國之間的權力關係,自西元十七世紀起,此事不僅是朝鮮半島的問題,也是維護東亞秩序與和平的歷史課題。」——岡本隆司



      在現今大眾所熟知大韓民國之前,其實在十九世紀時,朝鮮(或韓國)在日清之間,以及西方列強環伺之下,曾成立「大韓帝國」,最長不過十年光景,最短也僅持續五年。而這一段爭取「獨立自主」的歷史,究竟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自十四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東亞「朝貢體系」之下,朝鮮一直是明和清國(宗主國)的「屬國」,雙方建立了穩定的「宗屬關係」。而朝鮮跟日本則是以「交鄰體制」展開互動。然自西元十六世紀始,由於白銀奔流,世界各地開始合而為一,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變得日益關鍵,不僅成為東西方大國的關注焦點,也逐漸形成「朝貢體系」和「條約體制」互相衝突的東亞新秩序。面對此新秩序所導致的國際政治困境,朝鮮也產生了追求「自主」的意識。時至清末,面對「條約體制」的衝擊,清國為了展示朝鮮是它的「屬國」,而展開各種「保護」與「干涉」的動作。對於此舉,朝鮮不僅展開各項外交攻勢,跟日本及西方大國談判與締約,同時也發生多次政變,力爭「自主」。



      書中透過朝鮮王朝時代出色的外交官——金弘集被殺的歷史,指出在朝鮮王朝裡,單一地以親日、親中、親西方或以主張朝鮮獨立的立場自居,都不能為朝鮮帶來長治久安的局面。而金弘集靈活地在不同立場中遊走,為朝鮮增加平衡籌碼,曾經以「親中」派身份,與清朝合作甚密,且借清朝之力,抵制國內親日派的力量;又力陳要多引入日本的開化思想,借日本的「交鄰」現代化身份,推翻國內帝制的傳統保守派別。可惜,最終被獨立派人士視為眼中釘,結果遭到暗殺。這結局猶如呼應朝鮮最後雖宣稱「獨立」並建立「大韓帝國」,卻仍淪為列強的角力戰場,於日俄戰爭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朝鮮的困境》一書,學者岡本隆司不僅對近代的日、清、韓三國關係與東亞新秩序進行了獨特而細膩的分析,道出了朝鮮從「屬國」到「獨立自主」,當中不同國家在這個半島內力量的角力戰,以及發生在朝鮮半島內部的矛盾,最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的一段艱困的、值得深思的民族國家史,此書也讓我們得以借鑒——處在中美大國之間的小國臺灣,如何定位自身並思考未來。



      =======================



      《中國為何反日?》內容介紹

      「中國人將『愛國』和『反日』畫上等號的心情和想法,日本人既無法理解也感到不悅。」——岡本隆司



      中國「反日」意識的出現,究其原因必須回歸至歷史之中。為了探究中國「反日」的深層結構,岡本隆司梳理十六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與日本包括「社會體系」、「經濟運作」與「對外態度」在內的整個歷史演變,並比較中日兩國的體制,清晰地闡述中日兩國走向最終對立的過程。



      【社會體系】:

      就日本江戶幕府的統治而言,由於權利統治須尋求與社會體的合作,因此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緊密。而在清中國,由於社會體聽憑「家族」、「鄉團」等中間團體的規範,因此國家與社會之間處於游離狀態。



      【經濟運作】:

      由於日本江戶幕府限制與海外貿易,因此對自然資源進行徹底迴圈再利用的經營方式,得到持續不斷的自我發展,政經之間極為緊密。而在商業化發展的清中國,由於政府不願介入民間經濟,但中間團體所發揮的作用愈來愈大,導致政經互相背離。



      【對外態度】:

      日本江戶幕府因「鎖國」政策與外國的接觸較少,但官民均熱衷於收集外國資訊,相比之下,與外國人事物接觸機會眾多的清中國,卻因實用主義致使外國資訊無法廣及整個社會。再者,進入十九世紀後,雖然清中國和日本都與西方諸國締結了條約,但清朝並無意接受主權國家之間對等的國際關係。而日本卻結合西方的意圖解讀條約,將消除不平等因素的能量轉化為推動明治維新的原動力。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欲以西方「條約體制」重建對外關係。而中國則沿襲了明代以來的「抗倭」觀念,加強對西化日本的戒心。從一八七一年的《日清修好條規》到一八八五年的《朝鮮撤兵條約》,中日兩國為避免直接衝突而多次談判,但最終還是沒能防止一八九四年日清戰爭的爆發。



      之後一九?五年日俄戰爭的戰勝國日本意欲接管俄國在中國東北的特權,但遭到中國人民的抵制。這就是「反日」局勢的最早出現,並歷經一九一五年的「五九國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的「抗日戰爭」,之後在共黨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推動下,中國人從此將「愛國」和「反日」畫上了等號。

    ?


     





    《朝鮮的困境》目次

    .序∣某首相之死



    第一章∣宗屬關係

    1 朝鮮王朝的對外關係

    2 倭亂

    3 胡亂

    4 華夷變態

    ?

    第二章∣「屬國自主」的形成

    1 西力東漸

    2 朝鮮締結條約

    3 一八八二年

    ?

    第三章∣「屬國自主」的發展

    1 朝鮮追求自主

    2 清朝追求「屬國」

    3 保護朝鮮的趨勢

    ?

    第四章∣獨立自主

    1 日清開戰

    2 「甲午更張」與俄館播遷

    3 大韓帝國

    4 一九??年

    ?

    .後記

    .參考文獻

    ?

    .朝鮮王朝年表

    ?

    《中國為何反日?》目次

    .前言∣二??五年——愛國無罪�現實政治與深層結構

    ?

    【第一部】「近代」的日本與中國

    第一章∣十八世紀的東亞

    難懂的中國�十七世紀以後的世界�十八世紀——東西的對比�太平與政權

    第二章_統治的結構

    日中比較�日本的公權力與社會�「共和政治」與「一片散沙」�國家與社會的游離

    第三章∣從明朝到清朝

    明朝的實物主義�商業化與貨幣�北虜南倭�明清交替�清代的體制與經濟�財政制度�承包制度

    第四章∣宏觀動向

    人口動態�康熙時期的通貨緊縮�從「大開發」到元祿、享保�乾隆時期的通貨膨脹�進口替代�「封閉系統」與「勤勞革命」�流動性與移住�社會構成與中間團體�日中的聚落型態

    ?

    【第二部】揭開「近代」的序幕

    第五章∣回顧十九世紀

    「一治一亂」的中國史�「移住民的秩序」�白蓮教徒的反叛與「地方軍事化」�日本的轉折點

    第六章∣與近代西洋的邂逅

    「西洋的衝擊」�對外態度與社會結構�「鎖國」與海外資訊�資訊收集與擴展�日中的差異�差異所在

    第七章∣中國的「開港」與日本的「開國」

    鴉片戰爭與鴉片問題�「條約體制」與中國�條約與貿易�「軟結構」與「硬結構」

    第八章∣動亂的時代

    太平天國�湘軍的結成�鎮壓內亂�李鴻章的出現�就地籌餉�督撫重權�清末的出發

    ?

    【第三部】近代日中的相剋

    第九章∣近代日清關係的開始

    德川日本的對外體制�「華夷」的轉變�清朝的對外體制�清朝的日本觀�對日政策的形成�《日清修好條規》�《日清修好條規》之目的

    第十章∣日清對立的深化

    出兵臺灣�關於《江華條約》�森.李會談�琉球處分�朝鮮的條約締結與壬午兵變�甲申政變

    第十一章∣「洋務」的時代

    洋務運動�日本的威脅與「海防」�「洋務」的停滯不前�中體西用�「洋務」與「社會結構」�「君民一體」與「官民隔閡」�中日對峙

    第十二章∣愛國反日的開始

    日清戰爭�時代的轉換�日俄戰爭的結局�一九?五年

    ?

    .結語∣欲速則不達——後記與文獻介紹

    ?




    其 他 著 作
    1.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5:中國的形成
    2.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中華的成立、江南的發展、草原的稱霸、陸海的交會、中國的形成(套書附典藏書盒)
    3. 歷史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從環境、氣候到貿易網絡,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史
    4. 日中關係1500年:從朝貢、勘合到互市,政冷經熱交錯影響下的東亞歷史
    5. 中國為何反日?:中日對立五百年的深層結構
    6. 朝鮮的困境: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歷史
    7. 袁世凱:左右近代中國的俗吏與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