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未來關我什麼事?:點擊跨世代超連結,開啟永續發展的哲學式思辨

未來關我什麼事?:點擊跨世代超連結,開啟永續發展的哲學式思辨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61976
山謬.薛富勒
邱振訓
聯經出版公司
2022年2月24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570861976
  • 叢書系列:Big Ideas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Big Ideas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 與哲學家一起思辨跨世代連結的根源, ──

    ── 認識自我,重新發現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事物 ──



      ◤◤ 我們今天所做的事情可能會使後代的生活變得更糟,

      但究竟為什麼要關心那些在我們離開很久之後才出生的人的命運如何? ◢◢



      【非關道德】

      一些哲學家將此疑問視為道德責任的範疇,並認為我們有慈善義務來促進後代的福祉。山謬•薛富勒考慮了更廣泛的問題,即後代對我們的重要性。儘管我們對人類延續性的價值缺乏一套成熟的觀念,但我們對後代命運的投入的程度,比自己所意識到的要來得多。我們現有的價值觀中隱含著各種強有力的理由,希望世代的連結在有利於人類繁榮的條件下延續到無限的未來。



      ◤◤ 如果得知人類即將在自己死後不久滅亡,

      那許多我們現在認為有價值的活動,諸如環境保護、學術研究、提升教育等,

      會不會變得毫無意義? ◢◢



      【因為愛,所以重視】

      這意味著我們關心人類未來的最強有力的理由,取決於我們現有的依戀與保守觀念,以及維持自己所珍視的事物的傾向,而不取決於單純善的道德義務。後代與我們這一代間存在著一種互惠關係,能為我們此刻的許多行動賦予意義;而我們此刻的許多行動也能確保後代生存的可能性,或是擁有更好的生存環境。

     

      ◤◤ 如果花時間好好思考後代對自己的意義,

      是不是就更能好好對待我們眼前的世界? ◢◢



      【回歸自我】

      薛富勒的觀點不是要求我們去抑制或發揚對後代的關注,而是藉由探討「為什麼要擔心下一代?」這個問題的本質,了解自身如何思考生活中的時間維度與價值認知;對於諸如氣候變遷、環境保護等許多跨世代的議題,也能提供另一種的切入與判斷的觀點。



    各界推薦



      ▌專文導讀

      邱振訓│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專業譯者



      ▌關心推薦

      Super Y 超級歪│YouTuber

      朱家安│「沃草烙哲學」主編、哲學作家

      朱家漢│作家

      劉維人│《暴政》、《修辭的陷阱》譯者

      蔡慶樺│作家

     

      ▌對於未來世代的關懷(或者說是愛)說起來似乎非常直覺,但其實要仔細闡明並不容易。愛這種直觀理由,其實並不只是出於我們對自身血脈傳承的盲目眷戀,而是出於對整體人類存續的在乎。更何況,我們當前的許多活動之所以有價值、有意義,也正是因為這些活動、計畫、項目、事業的根本價值,有一部分就根植於未來世代的存在與接納。更進一步說,倘若我們會愛惜、珍視某些人事物的這種現象再也沒有未來世代繼續傳承而消滅,光是這件事情本身就足以令我們消沉痛苦,這就證明了評價活動本身的意義,也足以成為在乎未來世代的理由。──邱振訓│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專業譯者

    ?


     





    導讀│為何要為後代操心?�邱振訓

    誌謝

    ?

    第一章? 時代本位主義及其不滿

    第二章? 操心的理由:利益與愛

    第三章? 操心的理由:珍視與互惠

    第四章? 依附與價值論

    第五章? 保守主義、時代偏見及未來世代

    ?

    參考書目

    索引

    ?





    導讀



    為何要為後代操心?(節錄)

    ▌邱振訓(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專業譯者)




      二○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西班牙巴塞隆納宣告聖家堂高達一百三十八公尺的聖母塔封頂完成,並於十二月九日在聖母塔塔尖上點亮十二芒星,完成了封頂祝聖儀式。這座教堂從一八八二年開始興建,至今已經一百四十年,一手設計教堂模樣的建築師高第也早已作古多年。我看著這則新聞報導,正感嘆著不知高第若能見到這一幕該有多感動,就在這個時候,聯經出版的編輯來信問我願不願意幫《未來關我什麼事?》寫篇導讀?我二話不說,一口答應。



      山繆.薛富勒教授任教於紐約大學哲學系,一九八二年首部著作《反對結果主義》(The Rejection of Consequentialism)就一鳴驚人,隨後更陸續出版《人的道德》(Human Morality)、《界限與忠誠》(Boundaries and Allegiances)、《平等與傳統》(Equality and Tradition)等書,而最新的這本《未來關我什麼事?》則可以說是繼先前《我們為何期待來生?》(Death and Afterlife)後的又一力作。猶太裔出身的薛富勒教授十分關注社群傳統與道德之間千絲萬縷的緊密連結,更擅長就近取譬,以生動活潑的思想實驗直指人人心中的保守面向,在崇尚功利、講求效益,只問結果、不擇手段的這時代裡,點出真正深植人心的永恆渴求。



      在《我們為何期待來生?》中,薛富勒借用小說《人類之子》中的情境來設想一個思想實驗:假設你確知儘管自己能夠安享天年,但在你過世三十天後,地球將因遭受巨大的小行星撞擊而徹底毀滅,那麼你對於自己現在所從事進行的種種活動、計畫、事業,會不會有任何態度轉變?儘管這個情境純屬想像,但薛富勒從對這個情境的思索中,整理出我們一般人面對這情境的態度變化具有三個重要面向:非經驗論的面向、非結果論的面向,以及保守的面向。這表示我們未必要實際體驗這種情境也會對這想像於心不忍,而且不管這情境究竟是否會產生最佳結果,我們都會有些抗拒與不悅;更重要的是,這情境顯示出我們對某些人事物的依賴眷戀,會強烈到我們期盼能夠永久保存、維繫這些人事物。



      薛富勒從這三個重要面向細膩分析,指出我們真正該在乎重視的其實是以人類整體為考量的「群體來生」。接續《我們為何期待來生?》一書談我們如何看待死亡的論點,薛富勒在《未來關我什麼事?》中將重點轉移到闡述我們與未來世代之間互賴互存的緊密關聯。



      薛富勒在第一章開宗明義就直指我們在整體思維上的一項重大缺陷:儘管我們如今對於全球化、全球整合等領域的思索及合作上已經有了顯著進展與成果,但是在時間向度上卻缺乏同樣包容古人、涵蓋後代的思考,更遑論具體作為。以氣候變遷議題為例,各國在制定排碳相關政策的時候,應當考慮到這些政策會影響到接下來尚未存在的未來世代,但是我們卻往往侷限於自身所處的這個時代,以我們所在的時代為考量依據,難以衡量在當下尚未出現的將來人口究竟該在決定政策時佔多少份量。我們自然而然會抱持的這種不對稱態度,使薛富勒放棄以效益主義或正義原則為構想理論的根據,試圖在歷來思路的侷限外另闢蹊徑,找出我們之所以應該為未來世代操心的價值理由,也就是接下來兩章〈愛與利益〉和〈評價與互惠〉的主要內容。



      對於未來世代的關懷(或者說是愛)說起來似乎非常直覺,但其實要仔細闡明並不容易。薛富勒再次利用《我們為何期待來生?》中所舉的思想實驗來指出愛這種直觀理由,其實並不只是出於我們對自身血脈傳承的盲目眷戀,而是出於對整體人類存續的在乎。更何況,我們當前的許多活動之所以有價值、有意義,也正是因為這些活動、計畫、項目、事業的根本價值,有一部分就根植於未來世代的存在與接納。更進一步說,倘若我們會愛惜、珍視某些人事物的這種現象再也沒有未來世代繼續傳承而消滅,光是這件事情本身就足以令我們消沉痛苦,這就證明了評價活動本身的意義,也足以成為在乎未來世代的理由。



      這四大理由中最複雜的是薛富勒所稱的「互惠理由」,既然我們與後代之間有著時空不對稱的關係,如何能夠彼此「互惠」?薛富勒說,這裡的關鍵不僅在於我們與未來世代實際上在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更是在於我們將這份互相依賴的關係當作彼此合作的行動理由。基於這樣的理由,我們會願意為後代子子孫孫多設想一些、多採取一些考慮到他們福祉的行動。



      點明了我們應當為後代操心的四大理由後,在第四章與第五章中,薛富勒更細膩地抽絲剝繭,分析他所列舉的這些理由確實為真。這裡尤其可以看出薛富勒一貫的保守主義立場,特別著重在我們身而為人自然會有的保守傾向上加以剖析,並且論證這種觀點所提供關懷後代的理由有別於依據某種特殊人口價值判準構想所訴諸的關懷理由。



      不過,說到保守主義,薛富勒所採取的保守主義並不是一般指稱在政治方面的保守主義,也不是重視既有事物勝過其他事物的立場,而是根據對人性的觀察,接受我們會對自己所珍視的事物抱持著一份關懷在意,不願它們損傷毀壞。由此而論,薛富勒對於應當替未來世代操心所提出的理由,可以說是一份保守主義的宣言:儘管我們在各方面難免囿於當下時空,但是我們確實有許多好理由關心未來的世世代代。



      這本書的底稿根據的是薛富勒教授在牛津大學上廣講座(Uehiro Lecture)的三篇演講講稿,並參考了來賓問答修改擴充而成。但凡這類連續幾日的學術講座,來賓問答時間的機辯交鋒往往是與會者最感興趣的部分,不僅能夠從其他人的問題裡察覺自己在聆聽演講中未必留心的思辨角度,也能從演講者的思考回答中斟酌衡量這番理論學說的長短優劣。雖然將這些問答環節形諸文字時不免略失臨場口手並用的風采,但讀者諸君在每讀一章之間仍不妨暫停半日,略加思考方才所讀章節中所提出的論證理據是否能令自己信服。若有疑問,亦可提筆記下,等待明日繼續讀了次章或全書讀畢後,再重新檢視自己先前所想到的這些問題是否有了滿意解答,或是仍然有待商榷。市面上的哲學書籍多以介紹性內容為主,雖然多半號稱鼓勵思辨,但是真正像本書這樣可以彼此攻錯的作品實在罕見。



      為文之際,正值國內舉辦公民投票之時,新聞報章、社群網站、廣播電視鎮日大談核四、藻礁議題,正反立場各家名嘴紛紛都說此次一役於未來影響如何如何。對照聖家堂建造已歷經一百多年,但要到整體完工,仍須不少時日。我不禁心生喟嘆:若是大家都看了這本書,都願意多想想我們有什麼樣的理由替後代操心,是不是就更能好好對待我們眼前的世界,更能好好處理手上的事務呢?



      這也許是文人的一片癡心,但是我僅以這片癡心來翻譯這本值得各位一讀的好書。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