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中文版序
二○二一年年初,淑秀的先生艾山從加拿大打電話給我,告訴我淑秀正在進行本書的中文翻譯,多麼美麗的驚喜!這本書是我在一九九六年撰寫的,記述了巴黎第四世界平大學的歷史與經驗。當艾山跟我提到淑秀在翻譯這本書所投注的熱情時,我不禁回想起一九九○年代在第四世界運動總部梅里(Mery-sur-Oise)遇到的淑秀,當時她還是實習志願者,還那麼年輕,我記得她那極富感染力的笑容,對人的關懷,還有她在巴黎「地下室」參加第四世界平民大學的身影…。
感謝淑秀深入體認第四世界運動創始人若瑟.赫忍斯基神父創造的這項行動,並偕同另外兩位年輕的譯者,將此書翻譯成中文。赤貧所衍生的不義是如此令人難以忍受,而若瑟神父開創的這條道路是如此的不同凡響,願它能成為臺灣讀者靈感的泉源。
我自己在多年陪伴第四世界的年輕人之後,在平民大學被他們的父母深深吸引,這些年輕人儘管家庭及社會處境極其艱難,卻仍懷抱著這個年紀的人特有的希望和幽默,有時甚至沒煩沒惱。而他們的父母則充滿勇氣,深切渴盼自己的孩子能夠學習,擁有一技之長,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將來。
一九八六年,若瑟神父邀我負責全歐洲的第四世界平民大學,並藉由主持巴黎聖母院附近的平民大學來達成這項使命,我一直擔心自己無法勝任這項挑戰。幸運的是,在若瑟神父去世前,整整一年的時間,我有機會跟在他身邊學習,他對第四世界平民大學胸懷壯志,我理解他的抱負,並深感共鳴。在此,我不打算重述若瑟神父原本的話語,因為本書已忠實陳述了。
我只想傳達一些我認為能夠跨國界,跨文化的一些基本原則,我一直努力發展並鞏固這些原則,以便讓第四世界平民大學得以發光,並且繼續成為深度變革的泉源。
第一個基本原則是與飽受排斥的貧窮家庭「共享生活」,這樣的分享可以透過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目的在於建立彼此的信任,而 這樣的信任關係得要長期培養,才經得起考驗。我們之所以在一起,因為我們是為正義與和平而努力的人。我們所建立的不是物質上的施捨關係,我們是旅程中的夥伴。這意味著我承認每個人都有思考與分析的能力、可以做出貢獻,相信不同的想法可以透過對談與交鋒變得更豐富。「共享生活」,也是一起歡笑、一起流淚、一起歌唱…。
若瑟神父傳授給我的第二個基本原則就是,第四世界平民大學是個開放的平台,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每個人都能自豪地邀請左鄰右舍、孩子的老師、社會工作者或政治、宗教、工會領袖前來,在這個地方,可以遇到來自不同生活圈及不同專業背景的人。這點與我個人的信念完全相符,而且真正符合生活貧困者與赤貧家庭的期待。第四世界平民大學不是處理或解決「窮人的問題」的地方,而是一個一起活出新的公民身分的平台,無論你的社會處境如何,在這裡,透過與眾人息息相關的時事及社會議題,每個人的想法都被期待、尊重和討論。做為孩子的母親,談到學校,當然與我有關,過去是我的孩子,現在是我的孫子,我會追問,他們是否會關心班上學習遇到最多困難的同學?談到住宅,也跟我有關,為了接近第四世界的家庭,我會選擇住在甚麼樣的社區?談到健康,也跟我有關,有哪些沒有節制的行為會損害健康?又有哪些途徑可以幫助我維護健康?我們要一起提出哪些可以促進變革的路徑?
最後,第三個基本原則,是若瑟神父特別關心的,那就是第四世界平民大學應該並且保持是一所「大學」。意思是,平民大學不是一個「聊天的群組」,目的不是讓大家來傾訴心事,當然,全體大會進行之前所建立的信任關係,已經讓人可以互相談心了。平民大學是每位參與者前來學習、接受陶成的地方。我們邀請每個人都養成做筆記的習慣,都有自己的筆記本與保存記錄的資料夾。說過的話會隨風而散,但是文字紀錄卻會長存。 我們在第四世界平民大學必須創造一些方法,讓那些沒有怎麼上過學的人也能書寫。我親眼見證到書寫帶來思考的精準度以及因此被理解的那種成就感。這就是為什麼,我挑選了一張結合發言與書寫的圖案作為本書的封面(此處指法文版封面)。無論是個別的發言或是與人對話,處境艱難的活水成員常常一針見血,展現出智慧,這樣的時刻總是讓人驚艷。讀者可在這本書中看到許多例子。
這麼多年來,第四世界平民大學已經遍布歐洲、北美、中南美洲,還有亞洲的菲律賓,為許多國家的立法帶來影響。
現在,多虧了第四世界在臺志同道合的夥伴、成員與支持者,感謝前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先生多年來的投身,第四世界如此幸運,能夠有這樣忠信的長期盟友。未來你們將邀請舊雨新知,勇於跟生活在艱困環境中的個人或家庭建立友誼,共同開創臺灣第一所第四世界平民大學!
一九七二年以來,第四世界平民大學 創造的這個共同陶成的平台一直保持著衝勁與活力,當然不能就此止步。在二○○○年代初期,我和同為持久志願者的丈夫費羅德(Claude Ferrand),偕同第四世界運動的成員、還有大學與各專業領域的夥伴,一起開創了建構知識與陶成的新方法,也就是與生活貧困者一起進行「知識與實踐的交流互惠」(the Merging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when working with people living in situations of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這套方法讓擁有不同知識來源的人都能參與進來,彼此互動,所謂不同的知識來源,指的是生活貧困者、專業人士以及學者的知識。這種方法學是嚴謹的,好讓每一種型態的知識都受到尊重,並且透過交流互惠產生更全整的知識,以便讓各種專業陶成與行動計劃更貼近真實的生活。我們的目標一直是透過那些遭受不義,被剝奪自由與和平的人,來促進正義、和平與自由,好讓他們不再因此飽受折磨。
謹向這本書的譯者及出版者致上真摯的謝意,謝謝你們讓我得以將這把火炬傳遞到貴國。我相信你們會把它高高舉起,照亮身邊的人,甚至於超越國界,給出希望與喜樂。
費鴻芳(Francoise Ferrand)於二○二一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