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讓每個孩子在「墜落」前,都能獲得該有的幫助

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讓每個孩子在「墜落」前,都能獲得該有的幫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94283
宮口幸治
陳令嫻
遠流
2022年2月24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573294283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綠蠹魚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 ● 日本熱銷破100萬本 ● ───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續作,

    給所有「努力了也做不來」的你!



    成績差,不是孩子不努力,

    沒有人,天生就想學不會,

    他們只是無力改變眼前的困境……



      我們的社會推崇「努力文化」,重視「結果主義」。認真努力會受到稱讚,表現優異會獲得獎勵,這些理所當然的道理,卻可能讓一群無法符合世人期待的孩子陷入困境。他們就是《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的主角!



      兒童精神科醫師【宮口幸治】在《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中,以「無法均分蛋糕」的驚人真相講述這群孩子所陷入的困境。他們若在人生各階段沒有被「救起來」,最後便可能走上歧路,墜入深淵。本書則進一步以「努力」為關鍵字,述說這些主角的後續故事。



      ▍為什麼要求孩子努力,反而把他逼到絕境?

      每個孩子的出生背景、個人能力形形色色。有些人試了就會、努力就有收穫;有些人因為認知功能不足,總是往錯誤方向努力,有的則處在嚴苛的生長環境,根本無從努力。這些孩子深陷困境,但我們卻要他們「繼續努力」、「好好加油」。



      相較於要求孩子努力,有時我們也會告訴孩子「不努力也沒關係」、「不用勉強自己」。但這樣真的好嗎?沒有人想要做不來、學不會,這種安慰會不會反而更傷孩子的心呢?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



      本書透過作者的臨床經驗與實務案例,從孩童本人的心聲、周遭大人可以提供的協助,到援助者之間的互助,細膩分析如何用對方式,幫助孩子按下「努力的開關」,做孩子永遠的後援。



      ▍「努力的開關」,要從孩子心房內側啟動

      ? 讚美能否發揮效果,在於是誰說和何時說。

      ? 有時候,默默守候才是最好的鼓勵。

      ? 三大條件打開「努力的開關」───?安心的基礎、?陪跑員、?挑戰的環境。

      ? 對待孩子的正確態度,就是秉持做人的基本道理。

      ? 兒童能敏銳察覺,哪些是真心的關愛,哪些是惡意的斥責。

      ? 孩子變了,才引導大人跟著改變。



      作者相關著作:《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



    本書特色



      〔1〕日本2020年度暢銷新書《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續作,二書累計熱銷突破一百萬本!



      〔2〕兒童精神科醫師、前少年院法務技官【宮口幸治】,獻給所有兒青教育輔導人士。本書以「不會切蛋糕的少年」為主角,並以「努力」為書眼,提醒我們:「做錯什麼」可能把孩子推向深淵,而「做對什麼」可以及時拉他一把。



    專文推薦



      「作者提醒讀者,其實號稱協助問題少年的人們,很可能因為不經意的舉動,反倒成為將少年推到深淵的幫兇。我堅決反對將少年司法認定為『愛的司法』,而改請第一線實務家採取『贖罪的司法』(我們或許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之一),用意即在於此。」

      ───李茂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有些孩子先天有著不利良好發展的條件,因而難以忍受挫折,容易被誘惑,逃逸面對問題。當這些表面行為被冠上『不夠努力』、『缺乏意志力』時,所有援助者也逃開了教養和教育的挫折。如何讓這些歷程不惡性循環,就是作者的呼籲。」

      ───陳質采|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



      「人的行為都是由經驗反覆累積養成的,這本書的出版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我是不是也落入那種『你願意努力,我才願意幫你』的大人?我們是不是讓孩子陷入當沒有好成績與好表現,就會被放棄的恐懼之中?」

      ───王麗芳|作家、親子工作室負責人


     





    推薦序

    前言



    第1章 隱藏於「努力就會幫你」背後的風險

    「試了就會」的束縛

    「努力就會幫你」的背後

    「不用努力」的風潮

    努力不來該怎麼辦?

    不經意的一句話造成打擊

    努力不來的人也想努力

    大家都不想伸出援手的對象才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幫助他人的人也需要幫助



    第2章 「不努力也沒關係」是真的嗎?

    「努力」究竟是什麼?

    對於努力的誤解

    「現在這樣就好」真的好嗎?

    偏見造成的障礙───中等智能障礙少年大變身

    「不要勉強」和「不用努力」是兩碼子事

    辭職也沒關係的風潮



    第3章 努力了也做不來的人

    無人肯定就不能說是「做得到」

    賺不了錢就被當作沒用

    愈活愈辛苦的惡性循環

    對於成績的誤解

    對於運動的誤解

    認知功能低落引發的問題

    不擅長預測引發的問題

    無法制定符合自己能力的目標

    問題出在需求層次

    想跟大家一樣



    第4章 錯誤的鼓勵把孩子逼到困境

    大人多說的「一句話」打擊孩子

    「再用功一點」

    「可是啊……」「不過你也……」

    犯罪少年家長共通的心聲

    「你應該能做得更好」

    「所以我不是告訴過你了嗎?」

    「為什麼你總是……」

    以為愛念書就能念得好

    家長不能在子女面前抱怨老師

    事後沒有輔導不過是「假指導」

    稱讚得不是時候

    「是不是不夠愛孩子?」造成的殺傷力

    缺乏情感的鼓勵

    自尊心永不消失



    第5章 儘管如此也想獲得肯定

    「我覺得自己將來會失敗……」

    繭居族也去得了演唱會

    「犯罪少年的3個願望」教會我的事

    有目標才會努力

    如何讓對方按下努力的開關?

    不想努力的理由

    開啟動力的3階段

    【階段1】預測推想

    【階段2】目的

    【階段3】使命感

    大家都想要幸福



    第6章 援助者該怎麼做?

    援助者的體悟

    不想跟他沾上關係的人才正需要幫助

    援助者的3大立場

    「努力得來」的3大基本條件

    【條件1】安心的基礎

    【條件2】陪跑員

    【條件3】挑戰的環境

    察覺對方不安

    貫徹援助的態度

    成就感需要他人肯定

    努力源自做到與肯定

    有意義的肯定

    真的不需要在意他人批評嗎?

    練習親切

    加強禮貌

    有意義的讚美

    不被討厭

    一起滾動前進

    不說出口也有效果

    用點心表示貼心

    援助者記得要面帶笑容



    第7章 援助那些提供援助的人

    「為了這個孩子再努力一次看看吧!」

    孩子變了,大人也隨之改變

    不需要勉強家長改變做法

    雖然沒有特效藥

    成為孩子進入社會的橋梁



    第8章 「笑容」與「為對方著想」

    罹患憂鬱症的教師與醫師

    援助者之間經常出現人際問題

    破壞關係的電子郵件

    「笑容」與「為對方著想」

    該伸出援手的人就在身邊

    「我怎麼都學不會,這樣對老師很失敬」



    結語

    繁體中文版編輯後記



    ?





    前言



      「如果你努力,我就幫你。」



      我看到某位公司老闆上電視節目時對更生人說出這句話。



      節目中介紹他照顧更生人出獄後的生活,並提供工作;獲得難得機會的更生人也充滿幹勁,努力工作著。我想他應該是哪家公司的老闆,這麼做實在很了不起,我十分佩服。



      然而與此同時,我的腦海裡浮現了另一件事:



      「那麼努力不來的人該怎麼辦呢?」



      「總是在偷懶的人又該怎麼辦呢?」



      我在寫上一本書《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繁體中文版為遠流)時就一直抱持這些疑問。



      一般來說,上班不努力便會遭到開除,做不到勤奮不懈就沒人幫忙是正常情況,但這些更生人要是失去工作,極可能重蹈覆轍。當然我不覺得這位老闆會因為更生人不努力就馬上開除他們,只是我不禁思考:



      「努力不來的人、總是在偷懶的人,才更需要幫助吧?」



      學校和家庭也是一樣。大家可能都聽過老師和父母說「努力就會有收穫」,但卻從來沒聽過「努力不來會怎麼樣」、「原本就做不來的小孩該怎麼辦」?基本上生活在現代社會,不努力是不會有回報的,然而我至今遇到的「不會切蛋糕的少年」正是所謂「努力了也做不來」與「根本努力不來」的孩子。



      來看兒童精神科門診的患者也是一樣。發展障礙孩童要是來看醫生,極可能獲得適當的治療,但事實上門診的醫師根本遇不到真正需要幫助的孩子。這些孩子的身邊沒有大人察覺他們需要看醫生,所以根本不會去醫院。



      類似的社會問題還有虐待兒童。由於虐童事件日益嚴重,日本各地紛紛舉辦育兒講座,活動上看到許多年輕媽媽帶著孩子來參加,出席者都笑容可掬。這種活動的確具備意義。但我心裡想的是:「虐待孩子的父母會主動來參加這種活動嗎?」真正需要幫助的家長往往不擅長融入團體,習慣蝸居,更不會主動參與活動。



      雖說做點什麼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活動背後隱藏了許多需要幫助卻碰觸不到援手的人。虐待兒童的父母有時會對助人工作者採取防備的態度,甚至惡言相向,這種時候援助的一方不免情緒沮喪,變得態度消極或想保持距離。老實說,這些「讓人不想幫忙的對象,才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發生在大學校園。我在學校總是忍不住對學生說:「只要你們有心學,要多少資料我都給你們。」可惜幾乎沒有學生聽到這番話後主動來找我。畢竟原本就有心的學生,不用我開口便會自己去找資料,也會來問我有什麼好資料。



      「有心學,要多少資料我都給」的反義正是:「沒心學,我就不管你了!」儘管我明白真正需要幫助的是那些沒人管也沒什麼學習動力的學生,但改變心態卻不是那麼容易。



      獎學金制度也是一樣的道理。努力拿到獎學金固然是好,但努力卻拿不到獎學金的學生可能因為經濟問題而成天打工,荒廢學業,陷入惡性循環。當我知道這些同學的狀況後,默默覺得更該幫助的反而是拿不到獎學金的學生。



      前幾天還聽聞高中退學的案例。在日本,高中不是義務教育,不去上學便會遭到退學。然而多半案例是學生本身很想去上學,但由於家庭經濟、身心狀況等因素而去不了。高中老師也十分清楚這些學生最需要校方伸出援手,他們的下場卻是遭到學校退學與拋棄,離援手愈來愈遠。



      「幫助努力的人」才是常見價值觀,從來沒聽過有人呼籲「幫助懶惰的人」。實際上有些案例的確是想努力卻努力不來,因此怎麼看都像是在偷懶,換句話說這世上有些人「正因為懶惰才需要幫助」。



      究竟該怎麼對這些努力不來的人伸出援手呢?我認為這是現代社會今後必須面對的課題。實際情況充滿矛盾,不過我還是期待「努力不來的人也能努力」。



      努力不來的人本身應該也希望努力過後獲得社會肯定。以接納更生人的公司為例,公司裡一定有人會陪伴這些更生人,給予他們多次機會,而不是輕易放棄;無論他們背叛外界期待多少次,總有一些人會持續在身旁守候,引導他們更生。正因為我知道這些案例,更是期盼這些努力不來的人終有一天能學會如何努力。



      本書基於以下觀點探討「努力不來」的人:



      ? 本人對現狀的真實想法為何?

      ? 旁人該如何下工夫協助他們?

      ? 口頭鼓勵和關心能否改善現況?

      ? 有些做法是否出自好意卻適得其反?

      ? 是否在協助的過程中迷失方向?

      ? 如何讓自己持續做對方的後援?



      本書會多次提到「援助者」一詞,不限從事助人工作的專業人士,包含家長、家人、朋友、學校老師、公司主管等所有人,凡是你我身邊可能有努力不來的人,我都希望大家能把自己視為援助者來思考。



      此外,無論成人或兒童,無論是否有障礙,本書會以「當事人」、「本人」或「援助對象」稱呼需要援助的一方。相信大家身邊可能都有希望他再努力一點的對象,例如家長對子女,老師對學生,主管對部下。所以「援助」之於所有人其實是非常切身的問題。



      第一章的功能類似指南,主要介紹本書概要,並彙整第二章至第八章的重點。建議大家先讀第一章,再挑選有興趣的章節閱讀,這樣做會比從頭看到尾更易讀一些。



      書中多處引用拙作《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而本書《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正是增補上集的不足與刪除之處,並提出今後應當執行的援助方式。因此閱讀本書之前先讀過《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有助於更加了解本書。



      此外,書中介紹的案例是由數個個案混合改編而成,非指特定人事物。



    推薦序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李茂生




      這是日本立命館大學宮口幸治教授所著眾多書籍中第二本被翻譯成中文的「小書」,可以說是第一本翻譯為《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的續集。日文書名為「?????頑張???人??」,中文翻譯成《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或許從書名無法完全掌握作者寫這本書的用意,但看完後應該可以立即發覺作者書寫本書的企圖。



      上一本書專注於解釋為何少年們會不斷地犯罪,至於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作者僅在最後寫了一些加強少年認知能力的方法而已,留下了一大堆疑問。而本書則是進一步細膩地分析這些少年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機制,並且提供一些遏止少年們「墮落」下去的「應行留意事項」。重點在於這次作者所關注的並不僅是犯罪少年而已,其眼界更擴展到協助少年更生的人身上。換句話說,作者提醒讀者,其實號稱協助問題少年的人們,很可能因為不經意的舉動,反倒成為將少年推到深淵的幫兇。



      作者首先從最根本的誤解開始本書的論述。這就是「天助自助」的概念。谷歌一下「天助自助」,就會發現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上寫著:「上天只幫助肯努力上進、自立自強的人;如:凡事不能只想依賴他人,惟有自立自強,才能天助自助。」當然這不限於中文的領域,英文俗諺也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自助人恆助之)。不過,當我們陷入這種理所當然的想像時,對於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獲得我們認可成果的少年,可能就會採取放棄的態度,最終將會把少年推向無法翻身的深淵。原因在於我們實在是太過於習慣以結果來判斷所有事物的成敗,而許多少年卻是根本無法獲取一般世人所能接受的結果,於是產生惡性循環,導致無法翻身。據此,作者主張重點應該放在努力的過程,從簡單就能達成的成果中回溯,肯認當初的努力與付出。更重要的是愈是無法努力的少年,愈需要我們的協助與支援。



      為何有些少年就是無法努力呢?作者認為有些少年的認知能力不足,所以無法得到「好的結果」,令自己滿足並獲得周邊他人的認可,更糟糕的是他們的「探索深度」能力不夠,無法設定獲取成就的目標與逐步達成目標的階段。他們不是設定了太淺的目標,無法看到後續影響,就是設定了好高騖遠的目標,使自己陷入失望的循環中。



      此外,作者也藉著馬斯洛的主張,認為需求是有階段性的,如果較基層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等,因為特殊的生養環境而無法獲得滿足時,則進一步的社會關係需求與得到認可的需求、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等,均僅是奢求而已。當少年的低層次需求未能獲得滿足,我們即不得無理要求其去實現高層次需求的滿足,這種要求的後果只會讓被要求者喪失努力的動機。



      當然,本書的重點不在於說明為何有些少年就是無法努力,而在於當我們理解其不能努力的原因後,到底要採取怎樣的態度去協助他們成就自己。就這段的論述或許會顯得有點凌亂,似乎作者僅是想到什麼就談什麼。其實,並不是如此。這些「提醒」對於保護者或實際上的第一線支援者都是非常重要的,正確的接納態度與資源的提供方式在在影響到少年們的未來。於此並不是說保護者或支援者是懷有惡意地與少年接觸,於許多狀況,基於善意的過高期待與過度濃稠的要求,也是會讓少年失去努力的動機。我堅決反對將少年司法認定為「愛的司法」,而改請第一線的實務家採取「贖罪的司法」(我們或許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之一),用意即在於此。



      民國八?年代初期,我在設計整個少年司法藍圖時,訂下了「少年健全自我成長」的目的,以及作為運作架構的「同心圓」理論。因為沒有實務經驗,這個目的與運作架構其實都非常抽象,並無任何實際上的操作指引。從務實的眼光來看,或許可以說這本小書到處都是細膩的指引。例如,不要用保護者的觀點恣意評價,而應該傾聽,重視雙方的關係,尊重對方的存在。這不外是健全「自我」成長的實踐。再如本書在後半段非常強調的動機的賦予與維持、妥適目標的訂定、適當的結果評價、對支援者的支援、支援者間相互的連結等諸點,均指引出實踐同心圓結構時應留意的細微項目。



      我國的新少年司法制度實施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已經有點彈性疲乏,雖然民國一?八年的修法,帶來一些新氣象,注入一些活水,但終究僅是原則性的宣言,到底要如何實踐少年司法的目的仍舊是有點霧裡看花。雖然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繼續努力制訂一些標準與規則,也僅是規則而已,而不是實際的應對。期待本書的翻譯能夠提供第一線實務家更具體的實踐技巧。



    推薦序



    作家、親子工作室負責人�王麗芳




      眼前的母子在我面前寫著作業,一個寫、一個陪伴。在工作室我常常看到這樣的畫面:當孩子學不會,媽媽會試圖懂課本的教法,然後用學校的教法「再教一次」,一次又一次,直到媽媽生氣為止。我們總以為當母親的夠努力、孩子夠努力,一切都會變好,但事實上呢?



      我從拜讀宮口幸治先生的《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之後,就很推崇宮口先生所指出的孩子問題點。陪伴親子破關多年的我們,慢慢可以看出來,哪些是真正陪伴孩子過關的論點?哪些不過是大人的自言自語?而宮口先生讓我推崇的原因就是站在看懂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站在大人該怎麼教的角度,是如實陪在孩子身邊、看到孩子困境,並且想要解決問題的人才能寫出來的書。



      而這本《我不是不努力,只是做不到你滿意》更是前一本書的延伸思考,我們會一直說孩子不努力,但是從來沒去看孩子是不是真的有辦法努力?我從來不相信有人希望自己就是爛,父母是這樣,孩子也是這樣。當孩子想做卻做不到的時候,「擺爛」、「找藉口」、「反擊」其實是他的防護網。



      在臺灣有兩派教養方式:一派主張不打不罵不威脅孩子,一派認為孩子就是要「教訓」;一派主張不能讓孩子有壓力,一派認為沒壓力無法成長。很多父母在這兩派教養中,形成了不是忍,就是忍不住打罵孩子後又悔恨萬分,是很多這年代父母在教養上的心理折磨。然而教養不是只有這樣極端的兩面,還有可以不用擺盪的第三條路。



      我多年來一直在陪親子們找「第三條路」,而宮田先生也是在「你要一直努力」跟「你不需要太努力」中點出「第三條路」。宮田先生發現犯罪少年在很多時候無法做「預知」的思考,我也在很多孩子身上發現這樣的問題,他們考慮的只有當下,無法延伸思考,甚至在閱讀的過程沒有辦法產生文字所描述的畫面,而這樣的孩子即使考試知道怎麼寫,也無法享受文字給予的思考與快樂,很容易厭倦學習。面對認知能力低落的孩子,即使是大家都能懂的事情,也必須用不同方式讓他們懂。當用這個方式孩子沒辦法理解,不是一次又一次教,而是換個方法、換一條路。



      人的行為都是由經驗反覆累積養成的,這本書的出版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我是不是也落入那種「你願意努力,我才願意幫你」的大人?我們是不是讓孩子陷入當沒有好成績與好表現,就會被放棄的恐懼之中?然而,真正需要幫助的那些人,卻是怎麼努力都做不來的人。



      這本書提供了更多的延伸思考,如何當一個陪伴者、如何思考人為何而努力,作者有許許多多的闡述都值得當父母的人深思與調整,是一本讓我才拿到電子稿就迫不及待想分享的好書。




    其 他 著 作
    1.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01)
    2.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診療實錄
    3. 接住孩子的求救訊號:同理臨界智能孩童的生存難處
    4. 全面啟動大腦學習認知力:兒童精神科醫師專業打造訓練遊戲
    5. 傳達不NG!親子溝通無障礙
    6. 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