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期待的新聲
林文寶(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個人從事兒童文學研究與教學,是以書目為入徑。長期以來編寫年度兒童文學書目。初期是以原創作品和論述為主,而後又有了外來翻譯作品類,書目編寫始於1983年4月,止於2009年底。
也因此對從事兒童文學工作者的著作(含創作與論述),會有所了解,知道鴻文就是始於他的創作,而後有機緣在研討會上才正式認識,其為人沉默寡言,溫文有禮。
其後,收到《凝視臺灣兒童文學的重鎮─桃園縣兒童文學史》(2006年12月,富春文化公司)一書,令我驚喜不已,可見其人之好學與用心,這是臺灣第一本區域兒童文學的著作,後續2015年有《桃園文學的星空》(SHOW影劇團,2015年12月),它應該是前書的增值,今年4月又有《兒童戲劇的祕密花園》(2021年4月,揚智文化公司),這是他長期致力於兒童戲劇研究與教育的成果,全書架構分成理論、創作與教育三個層次,發願為臺灣兒童戲劇的理論點燈。
如今,又有《兒童文學的新生與新聲》一書行將出版。書名謙卑不亢,似乎亦有所指涉,全書是作者自2004年5月以來至今,在各種雜誌上所發表的單篇論述(約有10種不同刊物),涉及範圍頗多,其中以參加歷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的論文最多(合計相關者有8篇),又就文類而言則以童詩9篇最多。全書計分兩輯,「輯一 生態、現象、文學史」是宏觀的論述,可見作者視野的開闊,以及心繫在地與兒童的殷切;「輯二 文本、類型、作者論」則是單一微觀,雖以文本、類型與作者論為題,卻不是作品的導讀,而是別有心得的論述。
綜觀全書,不得不認同「新聲」的背後的積累,正如邱傑在〈「石齋夜話」:謝鴻文書鋪人生路〉一文中的第一段描述:要找謝鴻文嗎?謝鴻文不是在認真讀書,就是在用心講書,或是在努力寫書,否則便是風塵僕僕行走在各種鏈結不同書緣的交通線上……謝鴻文似乎就是這樣一個人。(見《人間福報》2019 年8月13日)
壯哉斯言也,是以當鴻文問序於我,即慨然應允,也由此更了解鴻文其人,於是乎明白未來兒童文學是可期待,是以我衷心推薦鴻文這本書,當然最好的關注,就是拿取書來閱讀,你才了解作者的用心。
自序
兒童文學永遠需要迎接新生與新聲
投入兒童文學研究與創作後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兒童文學何時能擺脫邊緣化,在整體臺灣文學中得到正視與平等的看待?
1997年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成立之後,每年量產數十位碩博士生及論文,更別提其他大專院校的文學、幼保等科系也有增加兒童文學研究的生力軍,乍看之下,兒童文學研究陣容變壯大了,可是為什麼兒童文學仍然處在邊緣,難以和其他文學學門抗衡,無法在臺灣文學裡得到合理且重要的發聲地位呢?
依我觀察淺見,其中一個理由是我們的兒童文學研究人才與數量固然有增加,可是整體而言,有深度、有創見的研究仍太少,量多不代表質精。其次,拿到學位之後,能夠持續一直做研究的人明顯不足,絕大多數人都是拿到學位後便和研究絕緣了。當然,人各有志不能以此去苛責;但就研究能量的累積,這樣的斷裂,間接影響使我們的兒童文學理論批評聲音還是顯得薄弱,甚至常有瘖啞失聲的狀況,對於諸多現象也就視若無睹了。
另一個反映學術研究方向失衡的問題,是這些年來大部分的研究論述或專書出版,多半偏向繪本(圖畫書),其他類型愈顯消聲勢弱,長遠來看非好事。有鑑於臺灣兒童文學的理論批評研究永遠需要更多新生與新聲匯集,需要大家團結一心,需要再多一點點視角寬闊的,公正客觀的,具深度內涵的理論批評建立。尤其隨著現今創作愈趨龐大繁榮,理論批評研究腳步也必須趕快加緊跟上。
在教學與創作之外,我一直期許叮嚀自己,不要偏廢忘情理論批評研究。也相信大量的閱讀啟發,亦有助於自己在教學和創作上的實踐互證。在這般善的循環中,因此有了這本書書寫成形。
新生,意謂著提醒自己時時保持新人的狀態,謙卑學習,保持活力,再勇敢向前。
新聲,是希望嘗試多從新的視角觀點切入觀看文本,盼能提出屬於我們這世代新的見解。
不管是新生與新聲,迎接它,我們的兒童文學才能生生不息。
本書輯一彙整名為「生態.現象.文學史」,旨在從史料文獻的爬梳發現,重新理解臺灣兒童文學史的生成,再從歷史演進的脈絡裡提取若干發展現象剖析原因和影響;輯二以「文本.類型.作者論」編為一帙,意欲經由不同文本類型的創作考察,用符合當代研究視野的觀點詮釋解析,並以幾位兒童文學作家作品的專題論述,統整出他們的創作與生命的聯繫,進而探究他們在臺灣兒童文學史上的價值與地位。
誠摯感謝林文寶老師和許建崑老師的推薦鼓勵,謹以此書敬獻給兩位我的兒童文學啟蒙導師:林鍾隆老師與傅林統校長,上個世紀1999年的相遇,因為他們的厚愛提攜,引我從此走入兒童文學的世界裡。如今他們都已遠遊,人生謝幕,但承其精神與典範,我願繼續在兒童文學裡自在優遊,以為回報。
謝鴻文二○二一年十一月寫於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