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藝術何以如此悲傷

藝術何以如此悲傷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919630
朴鍾澔
邱麟翔
暖暖書屋
2022年1月17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9919630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理論


















    凝視藝術作品中的蒼涼身影:

    音樂.文學.戲劇.歌劇.繪畫……

    當我們有所醒悟與感到痛苦,那才是真正的藝術。



      真正的藝術應該「如同一把利斧,破開人們心中的寒冰」──卡夫卡



      唯有在最艱難的情況裡成就出來的藝術,才能留下最深刻的感動。──舒伯特



      細分藝術領域,會使藝術更加商業化,終至墮落。──華格納



      許多人不曾注意到,藝術其實訴說著那些不幸、孤獨、殘缺之人的故事。大部分音樂、文學、戲劇、歌劇、繪畫的主角都屬於弱勢族群。以看似最華麗的歌劇為例,《蝴蝶夫人》的女主角十五歲即嫁做人婦,不久就慘遭拋棄;《卡門》的女主角是四處流浪、無以為家的吉普賽人;《茶花女》的女主角是一名交際花;《弄臣》的男主角則是一名駝背的身心障礙者。



      藝術應該用來點醒那些無法意識到這個社會存在錯誤的人們。面對藝術,我們應該感到不自在。無法觸動內心、只能愉悅雙耳的音樂,不是真正的藝術,那只是純粹引起鼓膜振動的音樂罷了;無法撼動心靈、只能滿足眼福的畫作,也不是真正的藝術,那只是純粹觸及視網膜的畫作而已。直面令你感到不悅的事物,雖然會感到痛苦,但過程中的傷痛將使你成長。有了痛苦,才有理解;有了理解,才有憐憫;有了憐憫,才懂得愛。



      本書遍覽各大藝術領域中的名作,選出其中共同蘊含的重要主題為經緯,探討每一個弱勢族群的身影如何透過不同視角與型態,反覆地出現在世人所熟知的藝術作品中。而比藝術作品本身更為戲劇化的藝術家思想與人生,也一併對照與討論。



      ◎封面圖片說明:

      《死去的母親》(Dead Mother,1910)�席勒(Egon Schiele, 1890-1918),奧地利表現主義畫家,作品縈繞於情慾、死亡、肖像等主題,扭曲的線條和肢體,讓人感受到痛苦掙扎與焦灼不安。他與懷有六個月身孕的妻子皆死於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年僅28歲。

    ?


     





    前言──藝術不是你想的那樣

    ?


    藝術家的國度

    失去方向的藝術

    藝術不是你想的那樣

    為弱者發聲的藝術

    橫向式綜觀

    藝術:人類最後的希望

    ?

    序——少數族群,被孤立者的藝術


    ?

    為被孤立者發聲

    他們的人生宛如《冬之旅》

    被社會孤立的兩名藝術家

    令人嗟嘆的各個少數族群

    勇敢自發地成為少數者的人

    為所有人建立的國家

    只因為「異於我類」

    總有一天,也會降臨在我們身上

    發自靈魂的祈禱

    ?

    一、身障者——被上天懲罰而背負的侮辱與苦痛


    ?

    與生俱來的命運

    成為雜耍藝人

    超越公爵,成為主角的駝背者

    內心比外表更令人感慨

    蔑視使他們更加扭曲

    他們也需要愛

    最偉大的身障者文學作品

    克服身心障礙並且成功的音樂家

    最「高人一等」的聲樂家

    ?

    二、流亡者——因漂泊而誕生的藝術

    ?

    離開祖國的人們

    流放:一種刑罰

    因流放而誕生的藝術

    韓國的流放刑

    在流放之地的生活

    在流放地的假期

    流亡的文學家

    四處漂泊尋找母語的詩人

    各地都相通的語言:音樂

    沒有故鄉的作曲家

    ?

    三、猶太人——數千年的被迫害與流浪

    ?

    離散民族:悲慘的命運

    最龐大的離散民族:猶太人

    被驅逐的猶太藝術家

    描述猶太人流亡史的歌劇

    處境等同於奴隸

    猶太藝術家所致力保存的猶太人歌劇

    引領維也納文化的猶太藝術家

    選擇流亡到天上的藝術家

    ?

    四、娼妓——我們愛過與拋棄的那些女人

    ?

    從悲劇到浪漫喜劇

    茶花訴說的交際花人生

    偉大作曲家的個人經歷

    真正需要花的女子

    關於娼妓的兩部名著小說

    被迫成為娼妓的女人

    難以擺脫的枷鎖

    脫離娼妓身分的辦法

    從交際花的身分之中找到自由的女人

    對她們而言,沒有錢,只有眼淚

    ?

    五、有色族裔——期許不再以膚色而是以品格來評價他人

    ?

    關於膚色的小小領悟

    只屬於他們的自由與平等

    黑人歌曲的真相

    黑人美麗嗎?

    為了白人社會的繁榮而賣命的人們

    偏見根深蒂固的社會

    混血菁英的矛盾

    對白人竭盡忠誠的黑人奴隸

    邁向人人幸福的社會

    ?

    六、自殺者——對他們而言,唯一的逃生出口

    ?

    自殺作為一種儀式

    最著名的自殺

    在歌劇院重生的維特

    仿效維特的無數個青春生命

    文學將行為本身變成一種美

    不容忽視的社會現實

    自己給自己的死刑

    於現代重生的古希臘悲劇

    另一個主角

    歌劇裡的自殺

    自殺:無法輕易說出口

    藝術:理解自殺的一個途徑

    為了理解他的痛苦

    ?

    七、棄嬰與私生子——最該受到祝福的孩子

    ?

    轟動一時但最終被遺忘的事件

    不斷有孩子被遺棄的社會

    歌劇院裡的棄嬰

    董尼采第兩部名作的共通點

    被遺棄但順利成長的孩子

    悲劇的基調:身世之謎

    又一部感人名作:找回失聯的女兒

    由社會撫養的孩子:私生子

    為私生子貼上標籤的原因

    愛的孩子

    即使人生陷入泥淖

    ?

    八、性少數群體——無法被人理解的愛情

    ?

    他為何魂斷於威尼斯?

    二十世紀最優秀的英國作曲家

    最深情、最孤獨的一部歌劇

    共度一生的藝術家情侶

    有關同性戀者的誤解與真相

    為何不包容弱者?

    藝術裡的同性戀者

    兩人美麗的離別

    ?

    跋——幾則故事,期許世界有如真正的藝術

    ?

    首爾

    波隆納

    釜山

    米蘭

    ?

    結語——經歷錯誤與反思的藝術之旅

    ?

    反思自我

    抬頭看一看他人

    ?

    參考資料

    ?





    前言



    藝術不是你想的那樣




      「藝術不只是媚態與美貌。」——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



      ▎藝術家的國度



      韓國是一個充斥著許多藝術家的國度,到處都有音樂學院、美術學院、藝術學院,每年有大量的學生攻讀藝術。不僅如此,還存在各種藝術研究所、藝術研究院、藝術中學,數不清的藝術補習班、藝術培訓中心、藝術家教老師,以及各大百貨商場、報社、中央或地方機關所開設的藝術學院、藝術講座、藝術教室……等。



      每年、每個季節,有無數的人在這些地方攻讀藝術、期滿畢業。其中,不少人從此冠上藝術家的頭銜,橫行於社會,在大街小巷裡開設藝術教室或補習班,使得許多孩子從幼年起便經常日夜奔波地接受各種樂器指導或訓練。



      韓國是一個沒有閱讀風氣的國家,然而,出書的人倒是不計其數;地方政府建設了大量的表演場館,多數時間卻是閒置的,自稱音樂家、聲樂家、作曲家的人倒是滿街跑;很多人的畫作或詩作並不令人驚豔,在名片上卻自稱畫家、詩人、作家。每個人都說自己是藝術家。那麼,韓國是一個藝術大國嗎?社會裡真的充滿藝術與美嗎?



      很多人以為自己懂的是藝術,實際上,卻是別的東西。自認為是藝術家的人不斷地增加,真正的藝術家卻愈發少見。不少音樂家只瞭解音樂,畫家只瞭解繪畫,舞蹈家只瞭解舞蹈。一個會彈鋼琴的人只是懂得如何敲打琴鍵罷了,對於作曲家的思想或曲目的時代精神卻往往一問三不知。這時,他所掌握的並不是藝術,只是技術罷了。



      要學會演奏一項樂器,必須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每天至少要練習十小時,持續十年以上,把歲月都傾注於一項樂器,才能成就一名樂器演奏家。那麼,如果一名鋼琴演奏家終於達到能夠將貝多芬的奏鳴曲演奏得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就是藝術家了嗎?實在難說!



      ▎失去方向的藝術



      在古希臘,一個人可以同時是詩人、音樂家、哲學家,甚至身兼科學家、政治家,偶爾又擔任建築師或醫師。當時的文化核心為古希臘悲劇,但舞台上的古希臘悲劇所蘊含的並不只是戲劇,還同時包含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



      舞台下的觀眾也會全副身心都浸淫在那樣的藝術當中。不僅運用感知,也運用大腦與心靈,全方位地吸收。觀眾都具備足夠的素養,能夠談論音樂與詩句,也能談論歷史與政治。這對他們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像今日,在音樂會裡只談論音樂,在美術館裡只談論美術。



      隨著音樂、美術、戲劇、文學的發展,不知從何時起,人類為了方便而將藝術切割為不同領域,各領域的專家也開始各行其是。即,劇本由劇作家負責;音樂由作曲家負責;舞台設計由畫家負責;演技由演員負責。於是,各領域在技術層面上發展得更為精細;另一方面,卻逐漸遺忘了藝術原本的目標。



      這些遺忘目標的人開始競相追求更美、更刺激、更技巧性的事物。雖然有人會說,「細分領域」是讓各個領域產生進步的必要過程;但問題是,有無數的人一旦失去方向,就再也不知道要回頭了。



      他們不再去思考藝術當初之所以細分領域的原因。就像人們為了找到自己的路,與同伴分道揚鑣後,便不再思考如何破鏡重圓。



      如今,許多藝術家不都是這樣?他們忘了尋找最終的出口,從此迷失、安處於深井之中,只因他們在二流的藝術模仿者之間享有名聲、受到追捧,嘗過金錢、權力與名聲所帶來的甜頭。



      除了藝術家以外,享受藝術的人——藝術欣賞者也淪落到相同的境地。基於同樣的原因,藝術欣賞者也錯誤地以為藝術只需用來享受或作為慰藉,甚至出現一股風潮,將「享受藝術」視為值得炫耀或自豪的事情。華格納(Richard Wagner)說過:「細分藝術領域,會使藝術更加商業化,終至墮落。」



      我們認識很多得獎的鋼琴家、著名的聲樂家、國際級的舞蹈家、畫作昂貴的畫家,卻說不出他們的藝術所要傳達的是什麼、當時的社會為何需要那樣的訊息、我們應該尊敬其中的哪個部分、他們又為何被視為社會中具有特殊價值的存在。



      社會中,有許多技巧高超的小提琴家、嗓音美妙的聲樂家、家喻戶曉的建築師、事業有成的攝影師,但他們的藝術真的提升了我們的精神層次嗎?這個社會的藝術如此蓬勃、藝術家如此之多,但這樣的藝術是否讓我們的內在產生了改變?



      要找到能夠點醒我們、提高人們的思想、清楚反映社會現狀的藝術家是很困難的。唯有遇見這樣的人時,我才會稱他為「藝術家」,並且鄭重地向他脫帽致敬。



      ▎藝術不是你想的那樣



      那麼,藝術究竟為何而存在?每個人都在談論音樂、電影、文學、戲劇,也說自己懂得欣賞繪畫。



      但那些藝術都是一樣的,詳細的技術層面並不是重點;它們的形式雖有不同,內容卻如出一轍;傳達方式即使各異,訴說的內容卻毫無差別。只要仔細研究那些不同形式的藝術,會發現它們的主題都很雷同,核心思想都是一樣的。因此,唯有那些偉大的藝術家透過不同形式的藝術一再呼籲、經歷時間考驗的主題,才是對人類而言最重要的主題。



      偉大的藝術家所關心的主題即「人類與社會」,尤其是缺乏溫暖的社會群體與陰暗無光的社會角落。為黑暗之處帶來光芒、為被孤立者賦予勇氣,才是真正的藝術。



      藝術之所以存在,並非只是為了替那些安居於陽光之下的人搔搔癢處、拍拍肩而已,更不是為了讓有錢有閒的人打發時間,作為某種用來向他人炫耀的高級嗜好以凸顯自己的高尚、滿足一己的虛榮。



      ▎為弱者發聲的藝術



      從以前開始——特別是自貝多芬時代以來的兩百五十年,藝術大多都聚焦於弱者、邊緣人及少數族群。但社會大眾傾向認為「聆聽歌劇或古典音樂會」屬於貴族文化的一環,是展現出自身優越感的行為。



      雖然我們無法否認有那樣的意味存在,但藝術在壯觀的歌劇院或豪華的音樂廳裡上演,不代表它所訴說的內容也一樣地華美。很多人沒發現,過去三個世紀以來,大部分的藝術所關心的對象都是社會裡被遺忘的群體,許多文學、戲劇、音樂、歌劇、繪畫的主角都是弱者。



      弱者的心中也存在著希望與夢想,也總有一些話想對社會吶喊,卻無力做到;他們的聲音太小,很難被聽見;就算被聽見,也往往得不到社會的回應。然而,不是所有的弱者都天生注定成為弱者,很多弱者是社會的無知及偏見、人類的貪婪、偽善的體制、宗教與權貴利己主義下的犧牲品。



      藝術可以作為弱者的慰藉,但不應該用來討好強者,而應該用來點醒那些無法意識到這個社會裡存在錯誤的人們。藝術不應該為那些每天過得心滿意足、沒有意識到這個社會裡存在錯誤的人們帶來喜樂,而是應該帶來痛苦,以喚醒他們的良知。如同卡夫卡所言,真正的藝術應該「如同一把利斧,破開人們心中的寒冰」。



      領導法軍對抗英軍入侵的聖女貞德並非手持刀槍,而是揮舞軍旗,以鼓舞士兵。軍旗是聖女貞德的象徵,單單一名手持軍旗的少女所呼喊的口號就足以號召廣大的農民與士兵起身擊退敵軍。從這個角度來看,托爾斯泰、雨果、貝多芬、威爾第都是他們那個時代與自身家園的聖女貞德。



      藝術只依靠言語來向社會傳遞訊息,但那些言語的力量更甚於刀槍。因此,人們不稱其為「吶喊」,而是「藝術」。



      弱者因為缺乏力量,沒有能力替自己發聲,社會也很少給他們機會,為自己辯駁或主張權利。



      因此,藝術家應該替弱者發聲,這是藝術家的使命。世上每一名藝術家都可以成為聖女貞德,也應該成為聖女貞德。



      ▎橫向式綜觀



      本書綜合了我長期以來的講課內容。以往,我的著作主要是針對個別的藝術作品來進行書寫;但這次,我將改變視角,綜觀多部作品所涵納的主題,進行全新的詮釋。如果說,以往是針對個別作品進行縱向式敘述,這一次,便是針對多部作品展開橫向式綜觀。



      各位將會看見,某些特定主題是如何在不同的藝術領域裡反覆出現,以及如何在形式與視角上有所變化,進而發現不同藝術作品之間的許多共通點。各位也將認識「藝術」長期以來所關心的主題為何,以及藝術家針對那些主題有何想法且說了什麼。



      前面說過,藝術一開始並未細分領域。因此,本書亦不是以藝術領域作為章節區分,而是由各個藝術領域的多部名作之中挑選出重要的共通主題,並依照各個主題以進行書寫。



      由於歌劇所傳達的訊息十分明確且具有寫實性,本書有相當多的內容是以歌劇為敘述主線,再進一步論及音樂、文學、電影等,穿梭於不同的藝術領域之間。此外,本書不會只是關注藝術作品,也會談到比作品本身更戲劇化的藝術家的真實人生,或是超前時代的藝術家的偉大思想。



      本書以此一稍長的前言作為開頭,下接一篇簡介少數族群的序文,再依照不同主題所構成的章節,詳加敘述。



      ▎藝術:人類最後的希望



      本書的內容有時會令你深感共鳴,有時也會令你全身顫慄。書中某些殘酷的指責可能令你感到不悅,甚至憤而棄書也說不定。



      但是,我希望各位能夠直面這段過程,因為那些指責反映了弱者的處境與藝術家的真實想法。即便那些指責有違你的想法,也不代表你就是對的、他們是錯的,而是你與他們之間存在著差異。若你能夠承認那些差異,那就是真正的藝術與藝術家所希望達成的事情。



      直面令你感到不悅的事物,雖然會感到痛苦,但過程中的傷痛將使你成長。有了痛苦,才有理解;有了理解,才有憐憫;有了憐憫,才懂得愛。人人都懂得愛,社會才能夠朝著正確的方向健全發展。這才是藝術真正的目標與功能。



      本書所提及的每個藝術作品都向各位敞開了大門。期待各位有朝一日再次細細品味其中的故事,直接傾聽那些偉大的藝術家所說過的話語。如此,你我才能一起成為更好的生命。



      改變世界的不是刀槍,亦非權錢,而是聖女貞德所持的軍旗——藝術,唯有藝術才能夠引導每個生命與整個社會登上正義之巔。或許,在這個腐敗而渾沌的時代裡,藝術就是人類最後的希望。



    朴鍾澔,二?一六年秋,寫於風月堂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