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發光白鳥的洞穴

發光白鳥的洞穴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34272
姚若潔
聯合文學
2021年12月22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3234272
  • 叢書系列:聯合文叢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聯合文叢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小說











      疫情時代隔離處境下,最好閱讀的故事

      蔣勳專文推薦

      科普翻譯家姚若潔個人首部長篇小說

      一部融合科學與心靈、理性與浪漫的動人作品



      當你進入這發光的洞穴

      得知自然律與演化的因果,

      是否就能看清楚人類心靈的迷霧?



      遠眺英吉利海峽美麗的白崖上,飛翔著一群還沒被生物學家界定種屬的白鳥,據聞牠們的棲息地僅存在這座白堊地質為主的島嶼,有緣人才能窺見這群白鳥自體會發出不思議的光。



      島上居民自給自足,鮮少與外界往來,卻發明出神奇的生物能源科技,不會產生有害廢棄物,似乎能為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失衡問題,帶來突破性的智慧解方。



      露曦,一個論文卡關失去自信的台灣學生,受到「我想親眼看到海鴿」的意念驅使,冥冥中被牽引到島上參與鳥類研究,並因此讀到十九世紀自然學家李文斯敦留在島上的生活手記,裡面有豐富的科學思考,對「海鴿」詳細近身觀察,但卻隱匿了一段不欲人知的洞穴探索經歷,近乎某種超然的靈性體驗。



      當露曦終於隨著白鳥進入到洞穴裡,她是否有機會知道自然律與演化的因果,看清楚人類心靈的迷霧,然後開啟通往未來的時空之旅呢?



      雜糅生態學、演化論、海嘯反撲、環保主義、柏拉圖洞穴、共時性、古典樂等知識,作者以細膩的文筆賦格出這部視野奇異、思考深邃,兼具科學理性與文學浪漫之作。

    ?


     





    【推薦序】姚若潔的科學與夢幻�蔣勳

    ?

    之前

    之一

    之二

    之三

    之四

    李文斯敦的手記

    之五

    之六

    之七

    之八

    之後

    李文斯敦的手記

    ?

    致謝

    ?





    推薦序



    姚若潔的科學與夢幻

    ◎蔣勳




      姚若潔的第一個長篇《發光白鳥的洞穴》,一共讀了三次。

      第一次讀,一面讀,一面做建議的注解。

      若潔拿回去,重新修改,大刪了好幾萬字。



      創作者很敢刪,我卻有點猶豫,建議若潔:「刪去的部分要不要留著?說不定很好看!」



      每個人創作的過程都不一樣,《紅樓夢》是一刪再刪的鉅作。研究「紅樓」的人,都知道這部手稿有一次一次「脂硯齋」的評語批注。



      許多人都好奇「脂硯齋」是誰?這麼不厭其煩的注記一部沒有完成的手稿。



      有時候我突發奇想,這「脂硯齋」會不會是創作者自己?是那個小說裡愛偷吃女人唇上「胭脂」的賈寶玉?



      創作者是有可能幻化成兩個自己嗎?



      一個是原創的自己,一個是努力找出缺點的自己。或許不是「缺點」,而是另一個角度觀看的自己。



      在繪畫裡,我很迷戀創作者修改的痕跡,塗抹過,卻沒有完全消失的線條或色塊。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素描油畫和雕塑都是一再修改的,無數修改的疊壓並存,那些痕跡,無所謂對或錯,似乎說明著生命真實的存在的狀態。「胸有成竹」,下筆就成定論,可能是一種創作方式。但是我更迷戀的是「胸無成竹」,一路塗抹修改增刪的經驗。



      生命並不是一個結論,生命通常是一張改了又改的畫,痕跡斑斑,作者只好自嘲「滿紙荒唐言」。說這句話的創作者知道生命跌跌撞撞、鼻青臉腫,也許才是真相。



      太過修飾的創作,和太過修飾的人生,都只是虛假勵志的妄想吧。



      我認識若潔太久了。忽然想起她剛出生,在台安醫院隔著玻璃看她。



      那個微微蠕動的小小生命,如何一步一步形成今天的姚若潔。



      若潔的父母都是我最親近的朋友。他的父親姚孟嘉是攝影家、畫家,也是上個世紀末影響台灣最重要的雜誌《漢聲》的重要主編。



      姚若潔是和父親編輯製作「漢聲小百科」、「漢聲童話故事」一起成長的。



      我常去姚家,看著若潔學講話、識字,父親忙著比對圖片、文字,一面很耐心地跟女兒講解科學小百科裡的故事。



      也許是父親給兒女成長最好的禮物吧……



      若潔就同時對生物、科學、童話、神話產生了興趣。



      若潔的父母都愛大自然,我們常常一起爬山涉水,印證「漢聲小百科」從田野調查開始的探索。



      一起從貢寮走草嶺古道,父親娓娓道來許多植物昆蟲生態,那一天,四、五歲吧,姚若潔第一次拿起父親的相機拍照。



      常常覺得若潔身上有一部「漢聲小百科」,那十二冊的百科,也許更大的意義是影響了台灣一代青年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吧。



      姚若潔一直在科學和文學之間找一種快樂,如同她這部小說裡的發光白鳥,如同那現實存在卻又展開另一個次元時空的「洞穴」。



      她總是在精密的科學探尋分析論辯之後,突然對「科學」有從本質上的質疑。忽然進入史前神話的詢問,像保留在屈原〈天問〉裡恆古對時間空間的「問」:「邃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大學時讀昆蟲系,延續著「漢聲小百科」的許多對生物物種的好奇探索。到英國進修,讀「視覺傳達」。「視覺傳達?」有一次在倫敦我問起她的研究,她說「昆蟲、鳥類的眼睛或視覺」。



      我不確切知道那是什麼,但也想起她長年來在科普雜誌或翻譯或闡述的關於物種的現象。



      這部小說裡那發光的白鳥是鴿子,還是海鷗?小說開始是從萊特島上白鳥的物種歸屬開始,有許多科學的討論。



      「鴿子」或「海鷗」是人類科學的分類。然而物種是在演化過程中的,並不是結論。



      生命在時空環境裡努力為存在修改自己,所有科學的類屬分界,都可能被突破。



      讀這部小說,害怕自己被學來的知識限制框架住了。是的,「知識」常常即是「偏見」。



      若潔用了很多物種科學的知識,建構起小說的開始,讀者,如果是「漢聲小百科」一代的讀者,或許會跟著這些好奇一路讀下去。



      究竟那「白鳥」是鴿子,還是海鷗?



      我們急迫想知道知識的答案。



      然而,創作者另一個自己出現了,透過李文斯敦的手記,一八三三年的科學忽然彷彿幻化成神祕的因果。讀者隨著書寫者進入神祕的「洞穴」,邃古之初的洞穴,要用自己的手掌感應牆壁上的「手印」,開啟通道,通向不同次元時間與空間的通道。



      小說似乎安排讀者認識一種「因果」,所有書中存在的人物,都曾經存在過。



      因果是東方宗教的說法,西方的科學論述叫「邏輯」。



      但是,顯然創作者發現「邏輯」無法解讀「因果」。



      所以,瑪姬是瑪格麗特嗎?馬可是馬庫斯嗎?莉莉是伊莉莎白嗎?



      小說的第二部,進入洞穴,彷彿進入佛家說的「世」,是好幾「世」並存交錯的物種,說著不可思議的生命演化。



      有一天科學如果死亡,是不是因為科學只剩下了科學?



      我看過一段視頻,一個尖端物理學家說著量子物理,很難懂的一個領域,然而物理學家忽然說:「很像華嚴經裡說的世界」。



      我大吃一驚,「量子物理」「華嚴經」,我如何無礙於兩者之間?



      若潔的「發光白鳥」也是這樣試圖在她迷惑的科學世界找到一個神祕洞穴的「手印」嗎?



      小說裡的「手印」可以開啟許多關閉的門,找到通道。現實世界裡,我們的「科學」還能找到遠古人類相信的「手印」嗎?



      佛教一直試圖用手印帶領信者領悟什麼,也許有比「語言」「文字」更高的信仰。像靈山會上,佛陀「拈花」,迦葉「微笑」。



      「拈花」與「微笑」,心心相印,是不是這部小說裡想要找到的真正「手印」?



      用科普的方式寫小說是若潔的嘗試,在大疫全球蔓延的兩年,三次閱讀這部小說,每天閱讀數百萬人死亡的訊息,每天閱讀科學家各種對病毒的解釋,隔幾天,又被推翻。



      或許人類的科學對病毒一無所知,或許一切疫苗的眾說紛紜還要回到科學的原點。



      更仔細觀察白鳥,鴿子或海鷗,沒有偏見,物種才有未來的延續可能嗎?



      宇宙經歷著巨大的變遷,姚若潔小說裡許多生態易變的討論,像是神話,又全部是近在眼前的現實。



      隨著「小百科」長大的一代青年,全副武裝的「科學」,最好的人文教育,將如何面對他們盛壯之年當下的世界,這一代的讀者會跟隨創作者一起進入幽暗洞穴,用自己的「手印」開啟未來嗎?



      《發光白鳥的洞穴》或許是大疫未止的隔離時間裡最好的閱讀吧!

    ?
    2021處暑後一日,蔣勳避疫池上龍仔尾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