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巴黎,不散的饗宴

巴黎,不散的饗宴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181052
海明威
劉俐
商周出版
2021年12月23日
110.00  元
HK$ 93.5  






ISBN:9786263181052
  • 叢書系列:藍書系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9 x 12.8 x 1.8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藍書系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美國文學











    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


    住過巴黎,那麼巴黎會跟著你


    一輩子,因為巴黎是一席


    不散的饗宴


    ──海明威致友人,1950




    ?海明威(1899-1961)是一位高度自律的作家,一生沒有停過筆。他的小說造就了眾多好萊塢經典(戰地鐘聲、戰地春夢、雪山盟、老人與海等等),電影也使海明威文名遠播。但他卻不是一個守著書房的文人,他喜歡冒險、釣魚、爬山、滑雪、打獵、鬥牛,兩次投入世界大戰,還參加過西班牙內戰,釣過七米多長的大魚。有過四位妻子和眾多情人,沉迷於酒精和雪茄。他的人生比他的小說更精彩,功成名就(先後得過普立茲和諾貝爾文學獎),他用自己選擇的方式,離開了人世。




    海明威成名前的巴黎故事。


    ?


    年近六旬的海明威於1956年偕同第四任妻子瑪麗回到巴黎,在麗池酒店找回兩只保留他二0年代手稿的行李箱。1957年秋,他在住居地古巴以這些手稿為本,動筆寫出這本書。


    ?


    在巴黎二0年代的海明威尚未成名,時常處於飢餓、貧窮的狀態,但他和第一任妻子海德莉在巴黎過著沒錢卻快樂的生活。書中記錄他和當時文人藝術家交往的故事、到葛楚史坦家中和她暢談作品、到莎士比亞書店借書、到塞納河畔尋二手書、抄特殊路徑到盧森堡公園散步只為不經過美味餐館、在飢餓時觀賞塞尚畫作別有領悟、到賽馬場賭上未來的飯錢、到他最愛的丁香園咖啡館看人來人往或寫作……


    ?


    萬花筒般的巴黎,走到哪裡都勾人流連。書末海明威說,希望能死在只愛著海德莉的時候……這本書在海明威逝世三年後,1964年由第四任妻子瑪麗編輯出版,這不僅是海明威的回憶錄,這段漫長的飢餓寫作歷程也充滿勵志,給後世創作人蹲伏的能量,書中場景如今成為巴黎地標,是所有嚮往巴黎的旅遊朝聖指南。




     





    譯序 ???????????????????劉俐



    附記



    • 聖米榭廣場的一家舒適咖啡館

    • 史坦小姐的開示

    • 失落的一代

    • 莎士比亞書店

    • 塞納河畔各色人等

    • 沒有春意的春天

    • 嗜好的終結

    • 飢餓是心志的鍛鍊

    • 福特與魔鬼的門徒

    • 一個新學派的誕生

    • 與帕辛相遇穹頂咖啡館

    • 龐德和他的「才子幫」

    • 奇怪的了結

    • 打上死亡印記的人

    • 謝普曼在「丁香園」

    • 邪惡的使者

    • 費滋傑羅

    • 禿鷹不分食

    • 關於尺寸問題

    • 巴黎永遠寫不完







    〈譯序〉


    劉俐


    ? ?


    ?海明威在二十二歲時(一九二一)來到巴黎,正值一次大戰結束,法國揮別戰爭的恐懼與匱乏,重獲自由,整個社會沉浸在歡樂的氛圍中,迫切地享受當下,尋歡作樂,夜夜笙歌,展開了一段熱鬧喧囂的「瘋狂年代」(Les Annees Folles, 1920-1929)。


    海明威筆下「懂得開人生玩笑」的帕辛,每晚吆喝著一批模特兒、吉普賽人和遊手好閒之徒,從一家夜店鬧到另一處酒吧,直到天亮。拉博喝醉了就到街上跟汽車鬥牛,阿波里奈爾牽著他的寵物龍蝦招搖過市??巴黎容許理直氣壯地荒唐度日。


    ???? 相對於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壓抑和美國的清教徒傳統,巴黎的自由、包容和文化活力,吸引了全世界的藝術家、作家到這裡尋找更好的創作環境與成功的機會。


    ? ?? 當喬艾斯(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Ulysses)因內容與形式過分大膽在美國被禁,巴黎為他出版;當王爾德(Oscar? Wilde)因同志戀在英國受盡凌辱,是巴黎接納了他;當黑人在美國被隔離,飽受歧視,巴黎擁抱非洲藝術﹕非裔藝人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以一齣黑人音樂劇(La Revue Negre)轟動巴黎,成為「瘋狂年代」的偶像人物,葛希文(George Gershwin)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使爵士樂風靡一時,畢卡索也從非洲藝術中找到全新視野。巴黎包容各種性向、各種宗教、各類人種。


    ??? 當時聚集在巴黎的藝術家,許多成為藝術史上閃亮的名字,如俄國的夏卡爾(Marc Chagall)、蘇丁(Chaim Soutine)、保加利亞的帕辛、義大利的莫地里安尼(Amedeo Modigliani)、波蘭的季斯林(Kisling)??從各種不同種族與文化的碰撞中,誕生了「巴黎畫派」(Ecole de Paris)。常玉也恭逢其盛,但他生性孤傲,家財散盡,潦倒以終。而個性張揚、喜歡奇裝異服的藤田嗣治(Foujita)卻如魚得水,成了巴黎畫派的風頭人物。


    ??? 藝術家們相濡以沫,也會激辯不休,咖啡館就是他們的聚會之所,特別是各據蒙帕那斯大道(Avenue Montparnasse)一角的「圓頂」(Dome)、圓亭(Rotonde)、穹頂(La Coupole)形成一個文藝三角洲,每一個嚮往藝術的年輕人都要到這裡過一段波西米亞的日子。三餐不繼,就把畫作典押給咖啡館,或幫客人畫像。一九二四年開張的「精英」(Select)咖啡館,整夜開放,使蒙帕拿斯一帶的歡宴徹夜不眠。揮霍不盡的活力使它成為各種新藝術的實驗場﹕立體派、野獸派,還有顛覆中產價值的超現實主義,他們的聚會經常上演全武行:相互叫囂、大打出手,甚至跳上桌子,吊在水晶燈上玩空中飛人,直到驚動警察來收場。。


    ??? ?在大批湧入巴黎的外國人中,美國人最多,從戰前的六千人,最多時達五萬。因為美金比戰前漲了五倍,「五美元夠兩個人過一天,還可以旅行。」同時美國從一九二0年起推行全國禁酒令(Prohibition),禁止釀造、運輸和銷售含酒精飲料。而在歐洲,海明威寫道:「喝酒和吃飯一樣自然。」他和喬艾斯可以日以繼夜,從天黑喝到天明,各灌下二十杯威士忌。他不只喝威士忌,也接觸到法國各產區的葡萄酒。這位重感官的作家,對吃的、喝的從不含糊﹕從葛楚史坦家的紫梅燒酒到丁香園的蘭姆到佐餐的葡萄酒,都詳加記載[1],巴黎給了他酒文化的啟蒙。


    ??? ?海明威不但有幸在年輕時住過巴黎,還遇上巴黎最璀璨的年代,與眾多各自精彩的人物相遇:葛楚史坦、龐德、費滋傑羅、喬艾斯、畢卡索等。同時,他大量閱讀、旅行、逛美術館和畫廊……這豐富的饗宴,他受益終生。


    ??? 二零年代之後,他不斷重遊,巴黎是他一生的至愛。一九六一年六月二日飲彈自盡時,他書桌上、打字機旁就放著這本寫給巴黎的情書──紀念他年輕時那段「很窮但很快樂」的日子。


    ??? 海明威昔日流連之處,多成為巴黎的觀光地標:莎士比亞書店、丁香園、圓頂咖啡、力普小酒館。他住的左岸拉丁區一帶已是巴黎房價最高之處,各種名牌精品店大舉進駐,小出版社、書店、電影院只能一一撤離。


    ???? 然而,「在巴黎這個城市裡,不管你多窮,都能活得很好。」飢腸轆轆時,還可以去看塞尚。只要塞納河無恙,「河邊永遠不會寂寞」。河岸有看不完的藝術品,從羅浮到奧賽,從大洋洲博物館到阿拉伯文化館,河畔的舊書攤依然是一條結合自然與人文的風景線。夏日黃昏,可以站在藝術橋上看滿天彩霞,待夜幕低垂,對街貝聿銘的金字塔就亮燈了。


    ??? 海明威的巴黎不再,但巴黎永遠是一席饗宴。


    ?


    ?


    ?

    [1]海明威的作品中,什麼樣的人物在什?樣的情境喝什麼酒都有講究,見Philippe Greene《一杯接一杯?》(To have and have another:A Hemingway Cocktail Companion),(諧仿海明威的作品《To have and to have not?》)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