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火的精神分析【隨書附贈書籤一枚】

火的精神分析【隨書附贈書籤一枚】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273005
加斯東.巴舍拉
杜小真,顧嘉琛
新雨
2021年10月25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862273005
  • 叢書系列:經典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經典


  • 人文史地 > 當代思潮 > 法國哲學











    「本書要研究的是思考的人,當爐火正盛時在家中孤獨思考的人,

    猶如孤獨的意識一樣。」——巴舍拉



      法國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教父──巴舍拉

      阿圖塞、康吉萊姆、傅柯、布赫迪厄、拉岡、德希達皆受其影響,他的詩學作品啟發了法國新批評文學理論和美學理論的發展



      火不但是光明的象徵,而且還是熱的象徵;

      而這熱滿足人的欲望。



    本書特色



      ★法國當代重要思想家加斯東.巴舍拉晚期代表作,問世逾八十年,台灣首次上市

      ★文化研究、當代思潮、文學理論必讀經典

      ★北京大學教授杜小真、顧嘉琛法語直譯本

      ★特別收錄巴舍拉最後一部著作《燭之火》。

      ★朱嘉漢(作家)、黎活仁(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巴舍拉研究者)──專文推薦



      「哲學所能期望的是使詩與科學互為補充。」巴舍拉終其一生追求理性與經驗的和諧——智慧的唯物主義與熱情的理性主義的結合。他從科學認識論出發,在詩學理論方面作出創新和發展,在二十世紀法國文學批評與美學理論界引起極大的迴響。



      這位大器晚成的學者,其影響遍及科學、哲學、文學批評、詩學、精神分析、藝術理論等諸多學科,其詩化的文字在閱讀和思考中獲得皆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悅。

      

      《火的精神分析》堪稱巴舍拉詩學理論最重要的代表作。透過對火的詩意觀察,在「知」與「詩」之間,只有一條路是可能的,那就是透過人。真正的愛必須經過火的燃燒,才能昇華,才能經久不衰,邁向永恆。對於當今這個複雜多變、急躁混亂、缺失理解的世界,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燭之火》如散文詩般優美的小品是巴舍拉生命中最後一部著作,歷經從科學家轉向至哲學家的巴舍拉,在生命的後期他已然成為一位真正的詩人。



    名家推薦



      「這個象徵人類盜取智慧的火(普羅米修斯),引起天堂與地獄想像的火,勾起人類性慾意象的火,對於啟動整個人類認識圖像的精神分析無比重要。火,幾乎是根源性的。」──朱嘉漢(作家)


     





    推薦序|爐火前的沉思:《火的精神分析》的認識論方法——朱嘉漢

    導讀|關於《火的精神分析》和《燭之火》——黎活仁

    中譯者序

    ?

    火的精神分析|

    前言

    第一章 火與敬重:普羅米修斯情結

    第二章 火與遐想:恩培多克勒情結

    第三章 精神分析和史前歷史:諾瓦利斯情結

    第四章 性化的火

    第五章 火的化學:虛假問題的歷史

    第六章 酒精:能點燃的水�潘趣酒:霍夫曼情結�自燃

    第七章 理想化的火:火與純潔

    結論

    ?

    燭之火|

    前言

    第一章 蠟燭的過去

    第二章 燭火遐想者的孤獨

    第三章 火苗的垂直性

    第四章 植物生命中燭火的詩意形象

    第五章 燈之光

    跋 我的燈和我的白紙



    ?





    推薦序



    爐火前的沉思:《火的精神分析》的認識論方法

    ◎朱嘉漢




      「我曾為了學習而閱讀,我曾為了認識而閱讀,我曾為了累積觀念與事實而閱讀,然後,某天,我重新認識到,文學的意象有屬於它們的生命。我了解到,偉大的書值得雙重閱讀,必須輪流地,帶著一種清晰的精神與一種富有感受性的想像力去讀這些書。」——巴舍拉《詩與物質元素(La Poesie et les elements materiels )》(1952)



      在進入《火的精神分析》前,首先,我們可以如引言所說的,將此視作一種雙重閱讀。畢竟,從第一句話開始,巴舍拉便清楚的展現,他的論述本身是一種「再認識」;亦即,他並非關注某個新的對象,挖掘某個新的知識,而是以一種新的精神,新的眼光,去梳理我們熟悉已久的對象。



      然而,這個需要「再度認識」的「對象」,本身又包含另一種雙重性:我們的認識本身。換句話說,巴舍拉的理性考察,是引起我們再次認識我們如何認識,又認識了什麼的取向。



      《火的精神分析》,是他對於科學理性精神的考察大作《科學精神的形成》付梓後,同年出版的作品。這是對於一連串的人類文化中基本元素「客觀認識」的總體分析的首部曲。乃是其後的分析「水、空氣、土地」的領頭作品,並將詩意想像力提出,對於我們(重新)認識巴舍拉再適合不過。



      對於火的精神分析,看似浪漫詩意,實則是巴舍拉無比崇尚的,懷有進步理性想像的科學精神去進行的觀察活動。既然是科學精神,就必須理解,他是如何能夠把人類的精神活動、想像、夢境、慾望,視為一種可以認識的「客體」。



      大體上,巴舍拉的取徑,有幾項特色。



      其一,巴舍拉並不抽象化分析對象,而是採取一種微型(microphysique)的方式拆解。從一開始,他便提醒我們,即便是對客體的現象觀察,也不見得是客觀的。直接看到的、認識的,不假思索的,未必是真實客觀。某方面而言,他不贊成笛卡兒式的直觀沉思辯證。如他所言「根源並不純潔:最初的事實並不是根本的真理。事實上,只有當人們先與眼前的客體決裂,只有當人們不受最初選擇的誘惑,只有當人們制止並否認了產生於最初觀察的思想時,科學的客觀性才可能實現。」



      是以,直接的觀察,反倒令我們墮入了直覺的謬誤。唯有對於首見的顯明事實進行解構,才可能產生真正的認識。巴舍拉借鏡當時的科學潮流,像是生物學在顯微鏡式的眼光下發現細胞般,進行科學觀察。於是,我們看見他能從一個兒時的具體經驗,或是能對歷史上具體指出的事實,進行人類關於火的認識的解析。對他而言,唯有微觀,才能掌握認識的原則。



      其二,是巴舍拉的歷史眼光,這點在此作中展現無遺。不僅是出於博學或是興趣,對他而言,科學精神,也是一種「進程」。這種釐清人類歷史對於認識的斷裂與進展,相當程度影響了後世的科學哲學。他在歷史進程的眼光下,去研究人類如何從一個階段前往另一個階段。從較為低層級的認識,進展到高層級的認識。這基本上也構成此作的章節安排結構。



      其三,其實是巴舍拉最初與最終的意圖,釐清科學的精神,以及展現出人的理智的勝利。



      提及以上簡述,無非想要提醒讀者,在後世對於巴舍拉的思想引介與接受,經常注重在其討論詩學、想像與創造性的層面,而較少注意他對於科學史、科學哲學的貢獻。實際上,要論他詩學與創造性的根源,恐怕還是需要回到後者。



      巴舍拉清楚將科學與詩學的思考軸線區分開來。對他而言,當這兩者不加以區分之時,不僅詩意的想像會有害於科學理性的認識。事實上也無助於我們釋放於詩意需要的想像力。因此,這個象徵人類盜取智慧的火(普羅米修斯),引起天堂與地獄想像的火,勾起人類性慾意象的火,對於啟動整個人類認識圖像的精神分析無比重要。火,幾乎是根源性的。因此整本書的立論,即是溯源性的分析。



      實際上,巴舍拉更早以前就提出關於火的問題,而也在晚年的作品,亦收錄在此書的《燭之火》中更加完熟且飽腹詩意地論述,並重新以文字思想,將科學與詩意以和諧的方式展現;可以說是他終其一生往返數次的主題。



      從神話到歷史,從日常到科學,巴舍拉面對關於火的遐想,同時避開了(對於他而言)不實在的夜夢。我們可以看他披荊斬棘般的過程,如何抵抗誘惑,持續在認識上推進。第一章結尾的宣稱:「普羅米修斯情結是精神生活的伊底帕斯情結。」彰顯了他將長久持續地探究精神核心,對於火的嚮往,同時是對於父親——社會性的禁止的背叛,唯有這樣,我們才會前進。



      巴舍拉的「精神分析」,一路清理關於火的形象的幻夢,卻也同時將人類關於火的可能想像精緻化,而非模糊或消除。最終,我們可以回過頭來,「看清楚」文學的創造力。



      最後結論,他說道:「如果說我們的工作能夠作為遐想的物理或化學基礎,作為確定遐想的客觀條件的描繪,那就應當為文學批評——從這個詞最準確的意義上說——準備好工具。」他的各項工作,並非是將人類的想像力踢在一旁,而是為此準備更為明晰的空間,如他結論所言「若沒有詩的形象的某種綜合,就沒有詩的繁榮」。



      儘管這過程不容易,巴舍拉卻以他一生的思考證明,這樣的痛苦本身,即是一種價值。我們最終獲得的創造性遐想,能將模稜兩可消除,如此,想像力方能真正的自由。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