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正念之鈴:從衝突到和平的內在旅程

正念之鈴:從衝突到和平的內在旅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805087
克勞德.安信.湯瑪士
陳敬旻
耶魯
2020年10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869805087
  • 叢書系列:思想生活屋
  • 規格:平裝 / 266頁 / 15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思想生活屋


  • 宗教命理 > 佛教 > 生活佛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越南,

    自己的戰爭。

    戰爭,一直存在我們的內心。



      每個人都無法逃避內心的混亂與暴力、正反兩極的二元對立。

      讓我們一同踏上終結這些衝突,確實活在和平裡的行腳之旅。

      黃鳳英.溫宗??? 正念推薦



      面對疫情的流行,有人排斥、抗拒,

      或一昧指責政府的防疫不力,不願接受現況努力防疫。

      甚者有趁疫作亂,製造社會的衝突對立,

      這些皆應證了本書作者的洞見—

      戰爭,一直存在我們的內心。



    名人推薦



      面對生命的無常變化,我們從來無所遁逃,重要的是需要時時以正念之鈴提醒自己回到當下,學習以平靜湖水一般的覺照力面對內心的種種起落。和平,不在痛苦與疾疫之外,它在每個生命的當下,無所不在,這是本書之於我的學習。-黃鳳英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博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作者數千里的行腳巡禮修行,每日行走二十公里以上的路程,自揹行李,不帶金錢,隨遇而安,在過程中觀照自身的起心動念,面對真實的自己。這需要強大的信心,和自我節制的毅力。誠然,正念的修行,不僅是蒲團上的靜坐,更是隨時隨地真誠地面對自己當下的一切,如此簡單,但療癒和轉化的力量,也從此而生。-溫宗?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助理教授、正念減壓師資培訓師暨督導

    ?


     







    推薦序一?? ?

    推薦序二

    自序:軍人祈禱文

    1 戰爭的種子?? ?

    2 蠟燭頂端的火光?? ?

    3 正念之鈴?? ?

    4 若炸掉一座橋,便再造一座橋?? ?

    5 為行腳而行?? ?

    6 找到和平 ?? ?

    走過足跡?? ?

    問題討論?? ?

    後語與銘謝?? ?

    附錄?? ?

    〔一〕入門禪修 ?? ?

    〔二〕延伸閱讀?? ?



    ?





    導讀



      桂琛禪師說:「上座何往?」

      法眼答:「行腳去。」

      桂琛說:「怎麼要行腳?」

      法眼答:「不知。」

      桂琛說:「不知最親切。」—摘自《法眼文益語錄》



    推薦序 〔一〕



    黃鳳英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博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接獲的通知是要為正念(mindfulness)的書籍寫序,但讀完前面的章節,卻突然心生疑惑,感覺這本書是與戰爭、家庭暴力以及創傷症候群相關的書籍,以為編輯人員忙中出錯。如果您在展讀此書時,也產生相似的疑慮,這是正常的,建議您耐心的把書看完。本書的作者藉由自己投入越戰以及退役後對抗創傷症候群的過程,讓我們看到每個人心中都有的戰爭,以及和平的實踐之法。



      本書最可貴之處,在於作者開放面對自身的苦難以彰顯正念的核心素養︱學會與身心感受相處、改變與想法、情緒、或創傷記憶的關係,而不是消滅它們。受到各種科學實證研究的支持,正念介入法躍昇為國際認可的「第三波心理勢力」,國內也興起各種正念活動的潮流。正因為流行,各種穿鑿附會的「正念課程」被商品化的販賣,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錯將正念等同正向心理(positive psychology)或是另類放鬆療法。正向心理源自認知心理學,強調正向想法的重要,並以改變當事者的思考模式與不調適基模(不調適基模源自於父母管教、及個人早先經驗),做為降低各種負向情緒、問題行為的方法。但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改變或駁斥負向思考、想法只帶來短期的效益,這對於經歷深刻苦難的創傷者而言,過度強調改變想法的企圖除了引發逃避或壓抑,在無法斷絕的創傷記憶、負向感受蜂擁而至時,挫敗與自責會報復式的逆襲,導致如作者先前的歲月一樣,依賴酒精、毒品、性氾濫等自我麻痺以圖痛苦短暫的停歇。放鬆療法與改變認知具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會對我們的身心提供短暫的利益,但對於慣性反應、創傷的療癒、或是生命的終極議題—覺知痛苦的真相與止息,著力甚少﹗



      正念練習會帶來正向感受與放鬆,但與其將這些感受定義為正念練習的效益,不如把它看作練習過程的副產品。學會跟我們的身心相處,讓自己洞察身心現象升起、熄滅的過程,讓覺察力安住、平穩如一面明鏡,照見由心智慣性所升起情緒、想法的起落,學習不再與它繼續糾結、衍生更多的劇情,才是正念練習的基礎目標。換言之,正念禪修的目的在幫助我們覺知痛苦的真相並進而透過其他的助行以學習痛苦的止息方法。



      要達到上述目標,接納與不反應可說是正念練習的兩大核心。所謂的接納不是逆來順受,而是開放我們的覺知容許身心感受存在的事實;就如本書作者以自我敘說方式鉅細靡遺寫出血淋淋的歷史,意謂著內心需要對巨大的痛苦、死亡的肅殺、焦慮與恐懼做最大的接納與開放。開放與接納而不逃避、反擊,練習不以情緒、想法的訊息做反射性反應,這樣能漸進的降低慣性反應對我們的束縛。惟這並非一蹴可及的境界,本書作者所展現的經驗,無疑是一種深厚的修行。



      以普羅大眾為對象的正念介入法與修行路徑的正念禪修,目標看似有別但其練習要領卻差異不大,如果方法錯謬,將製造身心調適的歧路,就如前述將正念與正向或放鬆混淆,無法透過練習真正的知苦、了苦,更遑論透過正念的練習獲致覺觀,藉以止息每個人內心無時無刻的「爭戰」—每人都無法逃避內心的混亂與暴力、正向與負向的兩極對立。以時時刻刻的正念覺知轉化內心的恐懼、不安、殺戮與憤怒,化為平和的行腳、同理的尊重、以及入世的善行;是本書作者用身體力行的方式,使我們見證痛苦轉化的可能性。



      寫此序文時正值全球遭遇新冠肺炎侵擾的動盪時刻,台灣作為世界的一環自然不可能幸免於難。只是面對疫情的流行,有人排斥、抗拒,或一昧指責政府的防疫不力,不願接受現況努力防疫。甚者有趁疫作亂,製造社會的衝突對立,這些皆應證了本書作者的洞見—戰爭,一直存在我們的內心。面對生命的無常變化,我們從來無所遁逃,重要的是需要時時以正念之鈴提醒自己回到當下,學習以平靜湖水一般的覺照力面對內心的各種起落。和平,不在痛苦與疾疫之外,它在每個生命的當下,無所不在,這是本書之於我的學習。



    推薦序〔二〕



    溫宗?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助理教授、正念減壓師資培訓師暨督




      沒有那樣經歷戰爭的人,很難想像:為何聽到自己小嬰孩的哭聲,會讓人感到莫名的不安與恐懼;為何在寧靜的教室,看到佛教出家人轉身離開,會讓人突然驚慌害怕;又為何在平日的下雨天,耳邊會響起男女哀嚎哭喊的聲音,見到樹木在火焰中崩解消失……



      外在的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戰爭帶來的心理創傷,卻是一輩子的事。未曾經歷過戰爭的我,是多麼幸運;而避免戰爭又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在這本書裡,作者克勞德•湯瑪士以個人親身經歷,娓娓道出人類戰爭的可怕,幫助我們反思外在社會文化和每人內在導致外在暴力的個人因素,並提出基於正念禪修的非暴力解決之道。



      本書作者成長在一個打罵教育、缺乏關愛的家庭,在一九六五年當他十七歲時便加入軍隊投入越戰近三年,回美之後,飽受戰爭帶來的創傷後遺症,多年來不得不用酒精、毒品、性和流浪,來逃避內心的罪惡、羞恥、恐懼、悔恨與不安全感。直到一九八三年,他戒除毒品與酒精,首次得到機會直面生命的痛苦。他於一九九○年參加一行禪師的禪修營而接觸正念,當時戰爭的回憶一湧而上,包括導致他害怕嬰兒哭聲的記憶。他第一次暸解到如果不面對自身的痛苦,加以覺察、了解,便不可能有療癒、轉化的可能。之後,他到法國梅村學習三年,加入「禪和平教團」(Zen Peacemaker Order),並在一九九五年,成為日本曹洞宗的僧人。



      此書內容引人深思,讓人想細細品味,一讀再讀。尤其,作者個人的戰爭創傷經歷的敘述,給我們第一手資料,深入了解戰爭的創傷後壓力症狀如何讓人喪失正常生活、與人建立關係的能力。作者自述透過佛教禪修的練習,直面自身內在的痛苦,讓我們得以了解在這療癒過程中,覺知當下的正念如何起作用,帶來轉化的可能性。最後,作者描述了他如何幫助和他有共同、類似經驗的人們走出苦難,這讓我們對運用正念去幫助創傷人們的方法,有更全面的認識。



      這個正念療癒創傷的過程,如作者說,並非一蹴可及,而是漸近的,需要相當的時間。此中,四項正念禪修的練習,可說是關鍵。首先,透過「覺察呼吸」,人們能處在當下,不受困在過去痛苦經驗的記憶,而當過去回憶、感覺再度浮現時,回到呼吸的練習,也讓人不再強烈拒絕苦難,更願意與苦難和諧共處。第二,「正念之鈴」的練習,提醒人們記得在生活與工作中,稍停片刻去感受生命的根本,呼吸,單純地處於當下,並把每一個身心混亂的時刻,作為鈴聲的提醒,覺察當下的身心反應,然後做出有選擇的回應。最後兩個,是「正念之語」,以及「深入傾聽」,是作者提到的「拯救過我生命的修習工具」。作者在書中詳細描述了這個正念聽說的小組工作方法。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誠摯訴說和傾聽彼此的生命故事,不論說或聽,不忘正念,與呼吸保持聯結。



      值得強調的是,書中提及一個佔居療癒過程的核心觀念,「相即」:萬事萬物皆相互依存、相互關聯。這意謂者,每個人都在彼此影響,人人內在皆有著某種暴力的根源,人人都必須為外在暴力戰爭,擔負起某程度的責任。而消除外在戰爭的方法,就是從自己做起,由內而外的改變,如作者說:「我們不能讓外在世界變和平,只能讓自己和平,這是唯一的方法」。



      最後想提的是,作者數千里的行腳巡禮修行,也讓人印象深刻。每日行走二十公里以上的路程,自揹行李,不帶金錢,隨遇而安,在過程中觀照自身的起心動念,面對真實的自己。這需要強大的信心,和自我節制的毅力。誠然,正念的修行,不僅是蒲團上的靜坐,更是隨時隨地真誠地面對自己當下的一切,如此簡單,但療癒和轉化的力量,也從此而生。



      感謝耶魯國際文化出版這本好書,相信讀過此書的讀者,都能感受到作者發自肺腑、老婆心切的正念鈴聲,並從中獲得深遠的啟發。



    自序



    軍人祈禱文

    克勞德•安信•湯瑪士(Claude Anshin Thomas)




      十七歲那年,我奉召加入美國軍隊,志願到越南服務。拿起了武器,我就得對殺害好幾百人的行為負起直接的責任,這樣的殺戮一直到我榮譽退伍時才停止。返鄉後,我獲得了無數的獎章,其中還包括「紫心勳章」(Purple Heart)。但是,就在我欲將生命中的砲彈碎片拼湊為一,發現我的心早已被搏鬥撕得粉碎時,才發現殺戮根本沒有正當的理由,「好的暴力」與「壞的暴力」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分野,戰爭中也沒有公正可言。戰爭,只是將一個人的「苦」訴諸於外在行動。



      產生這番體悟,並接受佛陀的第一戒:「不殺」(也是天主教「十誡」中的第五誡:毋殺人),需要漫長的旅程。我不只經歷了越戰、監獄生活、無家可歸,也從波士尼亞行腳到阿富汗,從波蘭的奧許維茲集中營(Auschwitz)行腳到寮國,行經世界各地飽受戰爭摧殘而傷痕累累的國家。



      本書包括了上述旅程的田野筆記,也包括我嘗試分享自己所學到的功課,我不僅在自己接受訓練的寺院裡,也在戰壕、街上、家裡,發現佛陀所洞察到的「苦的真相」。我們都渴望幸福,即善良、愉悅、正確、永久、喜樂、和諧、滿意、閒適等種種,但人生卻時常會有挫折、不滿、缺陷和憂傷。就是這些「苦」導致我們以暴力對付自己、對付他人,但是,與這些「苦」和平共處才是徹底終結暴力的唯一方法,才能讓我們擁有更平靜的生活。



      希望本書對那些遭受暴力之害而渴望改變、渴望和平的人,能夠有所幫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越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戰爭。願我們一同踏上終結這些戰爭,確實活在和平裡的行腳之旅。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