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法國人眼中的台灣印象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法國人眼中的台灣印象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763195
龐維德
徐麗松
八旗文化
2021年10月14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9860763195
  • 叢書系列:不分類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不分類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通史











    ★以法國第一手史料、法國視角,重現鮮為人知的台灣地方史!

    ★近六十張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珍貴歷史照片完整公開!



    探索原住民部落的外交官、充滿宗教熱情的傳教士、

    雄心壯志的帝國軍官、到東方尋找機會的傭兵……

    這些異鄉人為台灣記錄了高潮迭起的歷史,

    其中寫滿悲劇的不確定,激盪著人類的衝突與意志的撞擊。



    從士兵的隨手筆記到水手的航海日誌,從神父的傳教紀錄到報刊的評論文章

    透過法國觀點的奇詭稜鏡,凝視一段四百年前開始的傳奇……



      ========================



      十七至二十世紀是帝國主義列強競逐世界的時代,也是台灣躍上世界史舞台,成為全球焦點的關鍵時期;當台灣被稱為福爾摩沙時,是一個主要居住著平埔族原住民,一個臣服於一家荷蘭貿易公司、與日本從事鹿皮買賣的島嶼,本書便匯集了一六三○年到一九三○年之間記錄台灣的法文歷史文本,以這些異鄉人的視角重新回顧台灣史。



      █書寫背景多元的法國人眼中的台灣印象

      在本書中登場的法國人物背景多元,他們分別是:一六五三年為荷蘭東印度公司作戰的法籍傭兵、一六八三年意外見證鄭氏政權被清軍消滅的法國主教、一七一五年被康熙皇帝派來台灣繪製地圖的法國傳教士、一七八七年在台灣外海觀察原住民如何與清帝國對抗的法國航海家、一八六八年在泰雅部落度過兩年的法國副領事、一八八四年在清法戰爭中占據基隆與澎湖的法國士兵、一八九六年日治初期陪同日本將軍巡查島嶼的法國軍人。



      正如作者龐維德所說:「他們的成見、優越感、種族歧視,他們的殖民心態與輕蔑……這些舊時代的法國見證者的目光是選擇性的,而且有時他們會出錯。」當讀者在閱讀文本時不妨省思:對現在的台灣人而言,生活其中的這座島嶼在三、四百年前的樣貌,跟那個時代來自地球彼端的訪客所見的情景是否一樣陌生?地理距離與文化差異在那些昔日法國人內心所觸發的驚奇與訝異,或許與今日台灣人在看到十七世紀的福爾摩沙時可能感受到的奇異、陌生,甚至是某種弔詭的異國情調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直視歷史爭議,對於殖民主義的省思

      在審思歷史上一連串對台殖民事業的同時,有一小部分人曾竭力主張廢除奴隸制度與殖民制度,大膽捍衛全人類的平等。例如馮秉正神父在十八世紀初期就為漢人盜取原住民的黃金、且其犯行不受懲罰一事感到憤慨;至於歐洲人的優越感,法國士兵莫里涅爾在一六五○年代也曾表現出疑惑的立場——他發現漢人有正面的部分(「熱衷做生意和讀書」),也有比較負面的部分(「他們心思靈敏,也相當狡詐」),不過同時他還指出自己不會低估漢人。



      除此之外,與原住民的接觸也讓這些見證者有機會思考優越感的問題。不過必須注意的是,在這些觀察者眼中,原住民文明的優點經常是在與中國人(而非歐洲人)比較的情況下顯現出來的,而引發他們批評的,是漢人墾殖者在台灣的行為表現。甚至到了一八六八年,杰韓副領事還特別直白地悲嘆福爾摩沙最終是由中國人殖民,而不是成為荷蘭的殖民地;他認為荷蘭人才可能讓原住民有機會學習「如何生活和維護自己」,而漢人只是「剝奪原住民族的一切,卻什麼也沒讓他們學到」……



      █從漢人婦女與原住民婦女地位的差異看社會結構

      在本書收錄的文章中,作者們的記述給予女性的能見度偏低,而這其中必然含有偏見的成分。不過女性能見度低想必也與當時的社會實況有關,因為那時的女性有時還處於相當邊緣的狀態,主要扮演屈從的角色。



      在十七世紀中期,法籍士兵莫里涅爾就帶著責難口吻指出,漢人婦女被迫關在家裡,出行時必須戴面紗並且有人陪同,她們因為纏足習俗導致行動不便,也不能與男人同桌用餐,男性則可以休妻或把她們賣掉,「好像在販賣一般的商品」。從十八世紀開始,來自法國的見證者們對原住民社會中的女性地位顯得相當讚賞。馮秉正神父寫道:「女人不會像在中國那樣被人買賣」;家庭是圍繞著女性建構和延續的,因此人們偏愛生女孩而不是男孩。十九世紀時,杰韓副領事將原住民婦女描述為她們丈夫「名副其實的合夥人」,原住民婦女如果與漢人結婚,就會成為「自然而然的中介者」,在部落與漢人社區的交易活動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



      本書所集結的文章大部分是這些法國人在島上親身經歷的故事,並加上幾篇選自法國報刊對於台灣概況的報導。匯集在此的文本原先相當零散,而且大都已被世人遺忘,不過從檔案庫深處挖掘出來匯集成書以後,它們終於能為福爾摩沙歷史所構成的壯闊史詩賦予另一番立體風貌;而透過法國人好奇和驚訝的眼光,這些法國旅人在台灣的遊歷見聞,也意外為台灣史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穎且獨特的外部視角。

    ?


     





    .序

    .導言



    第一章∣荷蘭東印度公司時期

    .一個法國軍人在台灣(一六五三年)

    .法蘭索瓦.卡宏,台灣總督

    .一位「紳士傭兵」

    .十七世紀台灣的村社



    第二章∣東寧王國

    .國王的侍衛長

    .東寧王國的覆亡

    .陸方濟主教在台灣的真實故事



    第三章∣大清帝國治理時期

    .一名為大清皇帝效力的神父兼地圖繪製家(一七一四年)

    .一個台灣歷史的版本

    .一七八二年大災難的相關消息

    .治理台灣

    .大航海家來了——拉佩魯茲(一七八七年)



    第四章∣台灣原住民

    .杰韓副領事與北部的部落(一八六八年)

    .在現今資料中印證杰韓描述的部落

    .兩首泰雅族歌曲

    .法國人看待原住民時顯現的種族主義與偏見



    第五章∣法國觀光客與士兵

    .雷昂.胡瑟的台灣之旅(一八七○年)

    .法國人在台灣征戰(一八八四年)



    第六章∣日本帝國統治時期

    .與川上將軍出巡台灣(一八九六年)

    .植物學家神父

    .日本殖民主義的仰慕者

    .抗日活動的相關消息

    .在巴黎喝杯台灣茶(一九二五年)



    .後記

    .謝辭

    .主要參考書目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