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關於汪精衛政治生涯的評傳。汪精衛是民國政治史上重要而複雜的人物。他是國民黨高層領導人,曾任國民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軍委主席,中政會主席,行政院長等,1938年當選為國民黨副總裁,地位僅次於蔣介石。抗戰期間,汪對日媾和,擅自脫離重慶,發表求和通電。1940年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以通敵者的身份終結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
汪精衛的評傳,如汪偽政權的雷鳴所著《汪精衛先生傳》(1944);聞少華的《汪精衛傳》(1988);王美真編著《汪精衛傳》(1988);蔡德金的《汪精衛評傳》(1987);李理,夏潮的《汪精衛評傳》(1988);王關興的《汪精衛傳》(1993)。近十幾年來,除原著修訂再版,很少有新的、有影響的作品問世。而與此同時,海內外大量新史料的公佈與開放,如國民黨黨史會之“漢口檔案”、“吳稚暉檔案”,臺灣“國史館”之“汪兆銘史料”、“蔣中正總統文物”、“戴笠史料”等,又為重新深入研究汪精衛提供了條件。
?
本書基於充分扎實的史料基礎,客觀呈現汪精衛從革命到退隱,從聯共到反共;從主戰到主和,重新考察“革命者”汪精衛與“通敵者”汪精衛的複雜思想與行動,特別關注汪“主和”的思想、政治脈絡,及“和平運動”的展開與淪落。既不贊同將汪精衛簡單貼以“漢奸”標籤,也不認為他的對日媾和與成立汪偽政府,是某些海外學者所認為的“捨身飼虎”的英雄主義行為。
?
本書認為,汪精衛的“主和”,有超越個人權力動機的思想脈絡與政治考慮。汪精衛的悲劇性,源於一個軍事化時代的文人的處境,也源於自身的弱點。汪精衛有救國的願望,也有鮮明的黨派立場。在他“主和”的政治考慮中,包含著對中共的恐懼,對社會革命的恐懼,和對蘊藏在整個中國底層社會中排山倒海的磅?力量的恐懼。汪精衛作為一個政治家,與此龐大的歷史力量背道而馳。奔走一生,既找不到與軍隊結合的方式,又找不到與民眾結合的方式,復將最後之希望,寄託於幾個日本軍閥政客的“覺悟”之上,而最終落下了其悲劇人生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