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經綸世間之學•致用夢想之國
「無論那一件事,只要從頭至尾徹底做成功,便是大事。」,孫中山以鋼鐵般的意志,展現了超人的「恆毅力」。
革命建國在當年的確是一件「大事」,而且是足以被「殺頭」的大事。搗毀神像的天生反骨,是誤入歧途的羔羊,還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少年,沉浸在洪楊革命的民族情懷,……孫中山創造了一個被集體催眠下的夢想之國,但你的中國已經不再是你的中國,孫中山也逐漸地在時代中被遺忘。
孫中山的歷史定位,早已蓋棺論定,無須再為其辯護或吹捧;現時的孫中山,只剩下維繫兩岸關係的「工具性」角色。
但在大歷史的場景中,孫中山的特別之處在於:出身南方通商口岸,東西文化薈萃之地,祖籍廣東,能與東南亞華僑交好;遷居夏威夷島,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學醫於香港,能與留洋學生交往;再加上切慕耶穌之道,更容易親近歐美人士。
因此,在同時代的革命志士中,孫中山更具有國際移動能力,能充分運用自身優勢,結合各種策略聯盟和策定國際產學合作,從大眾集資募款以籌設武裝力量進行革命建國運動。
儘管如此,孫中山所能累積的社會資本仍然極其有限,實難撼動滿清政府於萬千分之一,何況面臨各種難以預測的風險,更需要小心進行社會資本的槓桿操作,以智取人,以小博大。
中國全面現代化最需要的是「時間」,儘管半生奔走、一世辛勞,孫中山的生命,最欠缺的也是「時間」。
以上所述的主客觀形勢,直接間接造就了孫中山思想「簡易、變易、不易」的自我選擇。
論者常謂孫中山思想前後言行不一,充滿矛盾。本書旨於探求孫中山在局勢詭辯之下,如何審時度勢,時變與抉擇,以其經綸世間之學,如何致用夢想之國。
面對孫中山、面對歷史,其實也是面對自己,若身處其時其地,我們能有多大的勇氣?又能做出甚麼樣的選擇?如果人生得以重新選擇,孫中山還會選擇他的革命事業,走讀人生?
再次回到弘光科技大學任教,承蒙黃月桂校長和王惠娥副校長的厚愛與提攜,委以學務長重任,在二年半的任期中,能和最優秀的學務主管及同仁們一起共事,齊心守護青年學子,學習甚多亦深感榮幸。卸下行政職後,才能靜心拾起近年發表於研討會的文章,在全書脈絡下增刪改寫,成書超過10萬字。
感謝麗文文化事業的李麗娟經理和編輯團隊的細心安排,當然更要感謝的是,遠隔兩地又心在咫尺的家人,吾妻麗娟和女兒樂樂。
閔宇經? 謹誌於沙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