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一)
自來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歷史文獻者,蓋人類活動乘載著人文心靈的傳承,一則透過經驗可以知識傳遞後人,一則憑藉載籍期使後人掘發精微,超越前規。此固可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使免於盲人瞎馬之窘境也。
天工開物說得好;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人類生活之便利實賴於社會各階層之各盡其份。然自工業革命以來,福人淑世的事業,霎時興起,瞬息更迭,其變化之速度大逾以前之數十紀。再加上國際往來日促,所以生產之事業,便千頭萬緒的繁多起來,此所以教育規模不可不立,教育方針不可不規,於是歷代從事教育的賢哲們,不辭辛勞的披荊斬棘,擘劃宏謀,以應百年樹人之所需,此則壯哉。
夫史者,人群之龜鑑而處事之斟酌也。所以,本書以時間為經縷敘我國工業教育個時期之沿革與發展,自日據時期直至現代,期見各時期之精思覃想以為後世之參考;並且,更以制度設計內涵為緯,希望能夠概覽人文發展與教育規模,以涵容其所開創與滯礙。
本書之寫作,秉持著教育老兵熱心猶熾之精誠,苦心蒐羅,勞神纂述,以匯成此論。孔子云;述而不作。本書或有一言可採,斯為至幸!誠願讀者有以教正。
?
正修科技大學 前副校長
何清釧 謹序 202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