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番俗六考:十八世紀清帝國的臺灣原住民調查紀錄【文白對照註解版】

番俗六考:十八世紀清帝國的臺灣原住民調查紀錄【文白對照註解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019737
?叔璥,宋澤萊,詹素娟
前衛
2021年7月28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578019737
  • 叢書系列:台灣經典寶庫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台灣經典寶庫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考古











    臺灣文學史上古典散文經典「雙璧」之一

    臺灣原住民史研究最關鍵歷史文獻

    文白對照、歷史解密,再現臺灣原住民的生活風俗



      清領時期,首任「巡臺御史」黃叔璥將其蒐羅之臺灣相關文獻,以及抵臺後考察各地風土民情之調查報告與訪視見聞,寫成《臺海使槎錄》一書。作為文學作品,臺灣本土作家、評論家葉石濤將《臺海使槎錄》與郁永河《裨海記遊》並列為臺灣古典散文「雙璧」之作;作為歷史文獻,《臺海使槎錄》也因黃叔璥彙整相關史料與詳盡的巡訪考察,成為臺灣歷史與原住民研究的重要資料。



      其中,《臺海使槎錄》卷五至卷七所收錄的〈番俗六考〉,與卷八〈番俗雜記〉,因詳細記錄臺灣的地理形勢、山川風貌、風土民俗,對當時的原住民,尤其是平埔族群的各方面皆有詳盡的描述與記載,可說是臺灣史上首度對原住民、平埔族群的系統性紀錄,因而至今仍是相關研究與考證的重要可信文獻。



      本書擷取〈番俗六考〉與〈番俗雜記〉獨立成書,由國家文藝獎得主、臺灣文學大家宋澤萊,以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詹素娟攜手合作,以淺顯易懂的白話文逐句翻譯校註、文白對照,引領讀者跨越文言文門檻,細膩體會文辭之美;另以詳盡的導讀解說與附錄,呈現史料關鍵,以及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群研究的觀點與成果。透過文學與史學的對話,重新理解這一部臺灣重要的古典散文與歷史典籍。



      ◎本書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補助



    本書特色



      1.國家文藝獎重量級作家宋澤萊,逐句查對原典白話重譯,原文譯文對照,文字淺白易懂,引領讀者賞析、研究臺灣古典文學經典之作。



      2.臺灣原住民史學者,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詹素娟專文導讀,全文勘訂,詳盡註解。解開文獻中歷史之謎。



      3.黃叔璥巡臺路線圖、?社餉額對照表、社名地點對照表等關鍵文獻解讀附錄,詳細掌握〈番俗六考〉族群分區分佈情況。



    文史跨界推薦



      林玉茹|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

      翁佳音|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陳宗仁|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石文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胡長松|作家

      陳耀昌|作家

      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家

      劉克襄|作家

      Cheap|知識型歷史YouTuber

      阿墨斯|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

      說書人阿睿|YT頻道「英雄說書」

     

      (按領域及筆畫順序)

    ?


     





    譯序 一篇最重要的臺灣古典文學作品──全面描述臺灣平埔族分佈與生活概況的宏大篇章�宋澤萊



    導讀 〈番俗六考〉的真實與虛擬�詹素娟



    凡例



    番俗六考

    北路諸羅番一

    北路諸羅番二

    北路諸羅番三

    北路諸羅番四

    北路諸羅番五

    北路諸羅番六

    北路諸羅番七

    北路諸羅番八

    北路諸羅番九

    北路諸羅番十

    南路鳳山番一

    南路鳳山傀儡番二

    南路鳳山瑯嶠十八社三

    番俗雜記



    附錄

    一、黃叔璥巡臺路線圖

    二、17-18世紀初?社餉額三階段對照表

    三、生番歸化表

    四、蛤仔難三十六社對照表

    五、番界

    六、南北二路社名、地點對照表



    引用書目



    ?





    譯序



    一篇最重要的臺灣古典文學作品──全面描述臺灣平埔族分佈與生活概況的宏大篇章

    宋澤萊(本書譯者、國家文藝獎得主)




      2006年左右,我開始準備要寫作《臺灣文學三百年》那一套書。我的目的是要介紹這三百年來,幾十位描寫臺灣的古今作家,想要讓人瞭解他們所寫的內容以及修辭法,最好能理解他們創作背後的無意識。



      因為這套文學史涉及了清治時期貫串200年左右的龐大古典詩文,我就先搜找了許多相關的碩博士論文與個別作家的選集來閱讀,想要先建立清治時期古典文學的基本概念,再進行主流作家的個別介紹。可惜由於那些論文都是引述片段詩文,不做註解或翻譯;選集則是任憑己意選取詩文再加以註釋,大半並沒有附帶翻譯。他們都假定他們已經瞭解了所選、所註的那些詩文,但是我明顯地看到那些論文或選集裡有某些地方錯解了原文,他們卻一點都沒有發現。結果這些斷簡殘篇使我變得迷糊籠統,閱讀越害怕,使我始終都不敢下筆。



      後來,在不得已的狀況下,我就下定決心,自己動手大量翻譯想要介紹的個別古典作家的全集。我把翻譯密密麻麻地寫在每個書頁上,唯恐漏掉任何一句詩或一段文字,等到我翻譯完了全書的詩文或者翻譯多了,比較有信心時,才開始介紹這些古典詩文作家給讀者。



      為甚麼全書翻譯這麼重要呢?一方面當然是經過翻譯才能真正懂得詩文。我們每個人對古文的素養都是有限的,有些古文字非得要查考康熙字典才能查到,有些則是一字多義,我們非得花一兩個鐘頭,百般思量,上下文對照,才能勉強猜到作者的真意,因此瞭解古文可能變成了冒險的行為,我們可能落入陷阱,但是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另一個方面就是我們略掉了任何一本書的若干詩句或文句,都可能會成為我們的愧憾,覺得我們對於該位作者不是全知的,既然不是全知,怎敢介紹給讀者?



      不知道翻譯了多少的詩文,總之我只能拚命地翻譯下去,等到有自信了再作介紹。這些翻譯後來有一部分被我謄錄下來,發表在網路的《台文戰線部落格》上面,包括《臺海使槎錄》全書;《郁永河全集》(不只是《裨海紀遊》而已);《赤嵌集》接近全書;《小琉球漫志》接近全書;部分藍鼎元的詩文;部分《臺灣府志》,本來我以為沒有人會看這些翻譯,不過,慢慢的,點閱率越來越多,有些篇章的點閱率竟然超過八千。這個現象使我感到吃驚,才知道想要瞭解臺灣古典詩文翻譯的讀者不在少數,只是他們無法在市面上找到更多的全文翻譯書籍來閱讀罷了!



      前衛出版社的編輯在部落格看到了《臺海使槎錄》裡涉及臺灣平埔族生活概況的〈番俗六考〉,覺得這部分的文字非常重要,也隱藏大量的樂趣,決定要單獨出版它,這是非常具有眼光的認識。



      提到〈番俗六考〉的來源,我們就必須先知道黃叔璥這個人。他是清朝第一任的巡臺御史,1722年來臺,算是康熙皇帝的直接耳目。此時是朱一貴事件剛結束不久,他來臺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收拾善後,另外就是幫助皇帝瞭解真實的臺灣。所以來到臺灣後,下令給各地區的地方官,展開各個地區的平埔族居處、飲食、衣飾、婚嫁、喪葬、器用的實況調查。範圍從最北的基隆到最南的恆春,都被包括在內。由於黃叔璥位高權重,這種調查必定沒有任何的地方官敢於馬虎應付。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調查是分區的,即可能是就地方官本人的徵稅範圍做主要調查,甚至超出了可徵稅的範圍之外也做調查;也不只是平埔族的調查,也有若干高山族的調查。在有清一代,臺灣從來沒有這麼大規模的詳細原住民調查,荷蘭時代就更不必說。所以〈番俗六考〉可以說是清朝與清朝以前對於平埔族最廣最深的理解,任何人都不能無視。它也是清治時期臺灣歷史書籍最重要的史料,比如說《臺灣府志》有好幾本,並非每一本都納入了〈番俗六考〉,但凡是沒有〈番俗六考〉做資料的就顯得十分貧瘠、乏味,可見〈番俗六考〉在歷史紀錄上的地位極為重大。所以單獨出版它是一 種慧見。



      不過,我並不是臺灣平埔族的研究者。字面上的翻譯對我來說並不困難,但是對平埔族的研究尚未入門;在字面翻譯之外,我就無法對內容多做學術上的解釋,更不要說是對地名做專門的註解。在這種情況下,前衛出版社就協調平埔族專門的學者詹素娟博士來做解說和註解。



      詹老師是平埔族非常有名的研究者,已經出版許多有關平埔族方面的研究著作。我在翻譯《臺海使槎錄》之前,曾購買她出版的《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 》與《舊文獻新發現》這些書籍來閱讀,受益良多。由她來做《番俗六考》的解說與註解,就會使這本譯作變成一本深具學術性的普及書籍,還有甚麼比這件更令人覺得高興的事呢?



      最後我要提到個人一個最深的感慨:想要請本書的讀者特別注意一件事。也就是說,大凡清治時期的作家對臺灣平埔族或高山族的書寫,都難逃兩個意識型態的控制。一個是中原文化至上主義;另一個是大清帝國主義。在字裡行間難免會出現不少貶抑原住民的文字。他們不恰當的修辭法有二:一個是比喻法,就是先行將原住民貶低成為次等人類、動物、甚至是礦物,再進行他們的書寫,結果他們筆下的原住民形象就變得很不堪。另一個是使用提喻法,也就是以偏概全,只要看到某地區的原住民有他們眼中的某個「缺點」,就擴大來指稱全部的原住民,日深一日後,就變成一種刻板印象,讓讀者誤認這是全部原住民的真實樣貌,終於造成原住民無法承受的負擔。不論是〈番俗六考〉的本文或附錄的〈番俗雜記〉,多有歧視性的不實文字出現,這些文字佔比頗大,是應該加以譴責的!比如說郁永河就是中原文化至上主義者,常常在敘述原住民不同中原人士的外觀時,就給予譏諷;而藍鼎元則是一個標準的大清帝國主義者,常常主張用武力來對付原住民。這些作家可能認為自己是對的;可是如今的我們看來,這些都是胡說八道,自滿自誇!因此,我要鼓勵讀者用批判的眼光來閱讀這本書,不吝隨時加以批判,如此才算是真正在閱讀這本書!

    ?
    2020、11、08寫於鹿港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