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版序
「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簡稱ABA)一詞於1976年首次由毛連塭教授引進臺灣,相較於美國的發展,應用行為分析的歷史在臺灣開始的不算晚,後續也有許多學者不遺餘力的推動,例如:陳榮華教授的著作《行為改變技術》、許天威教授的著作《單一個案實驗法》等,對於應用行為分析的實務技術及實驗研究均有深入的剖析。
從歷史的發展而論,應用行為分析是在行為主義、行為的實驗分析之後所發展應用於人類行為的一門科學。因此,應用行為分析是以學理為出發點,建立在深厚的理論與實驗分析的實證基礎上。應用行為分析以行為作為首要關注的重點,該學門強調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是動態的彼此影響,而藉由兩者間互動關係的洞悉,找出個體行為背後的原因與功能,並進而規劃可以改變的策略與方向;其中,改變的重點首先是強調環境的調整,外加功能等同的替代行為之教導等,都是目前行為介入的重點。此外,必須強調的重點是,應用行為分析是以關懷為核心,最終目標是改善個體的行為到有意義的階段,亦即希望能提供正向支持的環境,有效增進個體的適應能力,以促進生活品質的提升。因此,其出發點與人本主義的精神—完成個體有尊嚴的生活,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而應用行為分析則提供實證本位的具體方案與介入策略,其努力方向正是讓個體開發其潛能、裝備更多的能量與技能,以有效適應多變的環境,達到有尊嚴、高品質的生活。
應用行為分析採用科學的理念了解行為,累積實證資料,驗證其理論架構,開展出各種類型的研究範疇。在最近十幾二十年的理論及實證研究之蓬勃發展中,也開展出更多新的課題,讓理論的基礎更加完整紮實,例如:語言行為是最近非常受到重視的議題,Skinner的語言行為引領許多有效教學的產出,對許多面臨治療困難或無法於教育中受益的個體有突破性的發現,並累積相當多的研究成果,至今還在持續發展中。目前研究的方向也開始著重動機操作、行為功能分析與正向介入、前事策略(如非後效增強、功能溝通訓練、行為動能等),以及倫理等主題,這些都是近年來陸續發展出的重要研究課題,本書也順應潮流,在相關章節中加入這些重要的發展課題。
因應時代趨勢,第二版除了大幅度修訂大多數章節的內文外,也因應近年來ABA新課題的發展,增加以下新的內容:在刺激控制章節中精簡說明關聯框架理論(RFT),該理論對近年來相當受到重視的「接納與承諾治療」來說,是一重要基石;針對模仿的概念,詳細介紹延伸的議題—影像示範教學及行為分析取向的觀察學習;在增加行為策略章節中增列行為技能訓練;在教學策略章節中增加社會故事的介紹;此外,因應時代需求,增加了全校性正向行為支持的章節。同時,為加強反應型制約的概念與實務應用,亦增列此主題的章節。
應用行為分析是以科學為基礎、社會關懷為核心,強調以系統分析資料為方法,提升教育服務品質為依歸,為各種需要的學習者提供高效能的教育服務,故第二版的內容增列科學、實證與應用行為分析實務的章節,試圖從科學的精神出發,詳加介紹應用行為分析的實證觀點、搭配行為觀察技術、實驗設計類型,將應用行為分析所著重的實證精神以具體方式展現給讀者。
本書期待能以簡明易懂的方式傳遞上述理念,期望能讓初學者不會望而生怯,而是能享受學習的樂趣。也期待本書能讓讀者發現,原來應用行為分析就在每個人每天的生活中,且能從生活中去品味、體悟並身體力行的去加以實踐。
本書的完成首先要感謝所有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書結合臺灣北、中、南部的優秀教師群,例如:儀潔、慧婷、雅惠、雅萍及佩芳老師,以及國外的幾位專業夥伴,例如:馨惠、雅瑜、雅芬老師,此外第二版還加入兩位新血—佩玉及凱倩老師。他們各自在其所屬的服務學校奉獻心力,並非常努力的持續推動應用行為分析的理念,每個章節的內容也充分結合其實務教學的豐富經驗及反思。同時,也要感謝國內許多推動此理念的學者們,因著他們無私的努力,奠立了國內對應用行為分析的基礎,並逐步發揚光大。第二版的出版也要十分感謝心理出版社林敬堯總編輯,他的睿智與執行力使本書能有機會成形,而李晶編輯及郭佳玲編輯的耐心及細心協助,讓本書的文字與內容能更加細緻。
愛是無所不在的,但也是抽象不容易的功課,應用行為分析則提供愛的實踐方向,讓我們更知道如何給予身邊的人更多關懷、提供更多支持、營造更美好的生活。期盼本書第二版的問世,能結合年輕世代的力量,為今天更為美好、明天更有希望攜手共進,並為每一位需要的個體開創出美麗、豐富而亮眼的生命。
?
鳳 華
謹誌於白沙山莊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