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理性的勝利:自由、科學、資本主義,以及進步的理性神學

理性的勝利:自由、科學、資本主義,以及進步的理性神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763034
羅德尼•斯塔克
蔡至哲
八旗文化
2021年7月07日
167.00  元
HK$ 141.95  






ISBN:9789860763034
  • 叢書系列:ALPHA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4.8 x 21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ALPHA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其他

















    西方憑什麼進步?

    現代文明的成就,建立在宗教之上。

    而如今沒有宗教意識,只有宗教基因,

    還能繼續稱霸世界嗎?



      目前關於西方為何成功的書籍已有許多,各自分析了為何歐洲能在中世紀末期領先世界其他地區。其中,最常見的解釋是西方優越的地理環境,以及商業和技術的發展。然而,著名的宗教社會學家斯塔克在《理性的勝利》一書中指出,推動西方發展的是源自於基督宗教的理性精神,其理性神學為後來各種現代性的發展打下了重要根基。



      長久以來,基督宗教的特色就在以理性邏輯對神學進行辯論,因此與時俱進、面向未來,而世界上其他宗教則追求不可言說的神祕,更是朝向過去、追求復古,,把古代經典當作正統信奉。也因此基督教神學促成了西方的興起。



      書中總結西方的興起,奠基在「理性的四大勝利」之上:第一,是基督神學發展出對「進步」的信仰。第二,對進步的信仰轉化為技術、科技與組織的革新,而且這些成果很多都孕育於修道院莊園裡。第三,多虧基督神學以理性形塑了政治哲學與政治實踐,讓中世紀歐洲有了「善於回應民意的政府」,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個人自由。第四,理性被應用在商業上,使得資本主義得以在「善於回應民意的政府」之安全庇護下發展出來。



      在書中,斯塔克也爬梳史料,指出資本主義並非源自於新教的工作倫理,而是在新教徒、甚至新教徒工作倫理出現之前,就已盛行了好幾個世紀。他進一步打破一般人對於「中世紀」是「黑暗時代」的印象,論述中世紀是西方未來輝煌歷史的孵化器,不僅科學突破思想在中世紀就已經具備雛形,連資本主義的發展都是從大修道院的土地經營開始。他的論證讓人們重新看待中世紀的貢獻。



      本書顛覆了數百年來的長期被反西方、反資本主義、反宗教所主導的社會氛圍和學術偏見。但作者也在書中最後進一步提問,在今日的世界,基督宗教和現代化是否還有必然關係,留下一個問題讓大家持續思考。



    專文推薦



      邢福增|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授

      邱凱莉| 台灣神學院助理教授

      蔡源林|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


     





    譯者序



    推薦序 ?

    在現代化的十字路口上:重訪《理性的勝利》、探索基督教與歐洲文明的關係

    �邱凱莉 (台灣神學院助理教授)



    推薦序? 百年歷史大哉問「為何西方能,東方不能?」之再探

    �蔡源林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推薦序? 再思基督宗教與現代化的關係 ?

    �邢福增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授)



    導論:理性與進步



    第一部:基礎

    第一章?? ?理性神學的賜福

    •基督宗教對進步的信仰 ?

    •神學與科學? ?

    中國?? 希臘

    •伊斯蘭

    •道德上的創見

    •個人主義的興起 ?

    •中世紀的廢奴行動 ?



    第二章 中世紀的進步:科技、文化和宗教

    •科技的進步

    生產創新? 戰爭的創新?? 陸運的創新

    •上層文化的進步

    •資本主義的發明

    資本主義的定義? 宗教資本主義的興起? 工作與節儉的美德

    •資本主義與神學進步

    早期基督徒對利息和利潤的反感? 公平價格和合法利息的神學

    •伊斯蘭與利息



    第三章 暴政與自由的「重生」

    •統制經濟

    •道德平等的神學基礎

    •財產權

    •對國家和國王的限制

    •歐洲的多元性

    •商業與義大利回應性政權的建立

    威尼斯? 熱內亞? 佛羅倫斯? 米蘭

    •義大利南部阿瑪菲的專制統治

    •自由的北部



    第二部:完備

    第四章 義大利資本主義的完備

    •理性的企業

    人事? 管理與財務實踐

    •義大利超級企業之首的興衰

    •義大利資本主義,「清教主義」和節儉

    義大利的清教徒? 節儉 ?

    •黑死病



    第五章? 資本主義的一路向北

    •法蘭德斯的羊毛紡織城市

    •法蘭德斯北部的資本主義

    布魯日? 根特? 安特衛普 ?

    •阿姆斯特丹

    •英國資本主義

    從羊毛到羊毛紡織業? 13世紀的工業革命? 煤能產業



    第六章? 「天主教」的反資本主義:西班牙和法國的專制統治

    •1492年:落後的西班牙

    •財富與帝國

    •西班牙轄下的義大利

    •西班牙轄下的尼德蘭

    安特衛普的破壞? 與荷蘭人作戰

    •失敗

    無敵艦隊? 崩潰的帝國 ?

    •法國:稅收、管控和衰退

    創建一個絕對君主制的國家? 稅收? 官僚主義? 毫不妥協的行會 ?

    法國的「資本主義」



    第七章? 新大陸的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

    •基督宗教:兩種經濟體系

    囚禁式的壟斷? 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主義? 怠惰的國家教會 ?

    自由市場中的宗教

    •自由:治理模式

    殖民化? 殖民統治與管控? 獨立? 終結奴隸制

    •資本主義

    工業與勞動力? 人力資本的投資 ?

    •拉丁美洲的新教主義:鴉片還是倫理?



    結語:全球化和現代性



    致謝

    注釋

    參考書目



    ?





    推薦序



    再思基督宗教與現代化的關係

    邢福增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授)



      基督教與西方的成功




      近代西方為何成功?



      長久以來,許多學者嘗試循不同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著名的宗教社會學者斯塔克在《理性的勝利》中,藉著疏理近代西方歷史發展,總結了基督教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關於基督教與近代西方興起的關係,似乎並不是一個新的答案。不過,斯塔克運用大量資料,引領讀者進入歷史境景,以基督教理性神學為主線,闡析其如何促成了科學、自由與民主,以及資本主義的興起。斯塔克的研究,儘管修正了韋伯(Max Webber)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的錯誤,卻再次肯定宗教信仰與歐洲資本主義興起間的密切關係。



      那麼,本書呈現的基督教與西方興起間的關係,僅是邏輯的必然性,還是實踐的必然性?斯塔克在結語中也問:現代化如果只以「現存的西方世界為範本」,是否仍需要「再造最初產生現代化的社會與文化條件」?質言之,在沒有基督宗教的情況下是否可能?



      對此,作者一方面指出,現代化似乎可以擺脫「信仰的根基」而獨立發展,但另方面他又強調,基督宗教在非西方世界急速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基督教與西方文明間的密切關係。「對許多歐洲以外的人們而言,成為基督徒就是現代化……基督信仰是現代世界全球化下的必要元素。」斯塔克認同並引述了一位中國知識份子的觀點,重申基督宗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與道德基石,「讓資本主義的興起成為可能,並成功開出民主政治」。



      這樣看來,斯塔克確信基督信仰與西方現代化之間,不僅是邏輯的必然性,也是實踐的必然性。質言之,非西方世界如果要成功晉身現代世界,是絕不能將基督宗教排除在外的(實踐的必然性)。



      基督信仰與現代化:華人處境的再思



      毋庸置疑,斯塔克特別關注到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他在結論中指出中國基督徒人口自一九四九年以後有驚人的增長,其中不少知識份子也加入皈信者的行列。有趣的是,本書的中國大陸譯本卻將有關中國部分刪去。種源於官方對涉及宗教題材的審查,顯然是要將被視為敏感的內容過濾。



      文化大革命後,中國基督教取得驚人的增長。如果將斯塔克式命題置於中國處境,可發現早於二十世紀八?年代,隨著當時中國知識界「文化熱」的興起,基督教文化也成為若干中國知識份子傾慕的對象,致成「基督教文化熱」。所謂文化熱,即探討中國文化的出路,有主張全盤西化,也有主張復興傳統儒學,或是藉自由主義傳統企圖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在檢視西方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時,有知識份子強調,基督教乃西方進步文明的根基,故中國文化的現代化,不能將基督教文化排除在外。



      就以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1955-2017)為例,他早於八?年代,便宣稱「中國人的悲劇是沒有上帝的悲劇」。後來他在獄中的反思也再次強調「基督教信仰是西方文明的心臟」,基督教是「制度轉型一個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不過,即或如此,劉曉波卻不認為中國的民主及憲制必須建立在中國「基督教化」的前提之上。因為兩者之間雖具有「發生學的意義」,卻不具有「邏輯上的普遍因果性」。劉相信:「在非西方地區培育世俗化的憲政民主制度,未必一定要有神聖化的基督教倫理的支撐。」



      我們可進一步思考宗教倫理與現代化間的關係。馮耀明在討論韋伯式命題時曾指出,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在歷史上存在的密切關係,並不能視作具傳遞性的「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即認定兩者間可找到物理必然性與規律性的因果關係。對於本書所呈現基督教與西方現代化的關係,在多大程度上能應用於解釋其他國家或文化的處境?這無疑是值得進一步深思及檢視的問題。就中國的經驗,楊鳳崗便關注中國宗教復興與市場經濟間的關係,曹南來更以具「中國耶路撒冷」美譽的溫州為個案,指出在這個沿海商業城市中,不少基督徒商人如何積極參與宗教與現代性及經濟發展的建構。



      隨著基督宗教在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發展,可以預見,關於基督教信仰與現代化的關係,在華人社會仍會成為不少人熱切探討的重點。不論對此課題持何種見解,斯塔克式命題相信都是不容忽視,無法繞過的。



    ?




    其 他 著 作
    1. 宗教社會學譯叢(二) 基督教的興起:一個社會學家對歷史的再思(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