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墨子之窗:義與不義的真理 墨子精神到中山思想的思辨

墨子之窗:義與不義的真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965521
松本州弘
崔立潔
渠成文化
2021年6月29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9965521
  • 叢書系列:乾坤智庫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乾坤智庫


  •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其他各家思想











      ●前所未見的「墨子」思維分析,從嶄新的立場去理解孫中山先生的建國大業。

      ●本書帶給你的不僅是全新史學的觀點,更是從歷史對照人生的「義」之哲思。

    ?

      唯義,乃天下萬民共有之人類至寶。

    ?

      墨子學說的「兼愛」當中所包含的「義」之思想脈絡,與之後孫中山的「博愛主義」有所連結,進而推進了辛亥革命。

      

      墨子時常向世人闡述「貴義思想(義重於所有事物)」,說的是就算只有一個人,也不能捨棄義的價值。而這樣的「義理」精神,在現代社會也以「俠氣(日語是任俠)」精神傳承。

    ?

      不顧及自身性命、利益或名聲,如同呼吸般不須思考,自然而然幫助社會上的弱者,打倒欺凌弱者的人,這樣的行動就是「義」。也就是說,開創出天下萬民皆平等,和平且彼此互助的人類社會,這樣的思想就是「義的思想」。

    ?

      墨子向「天下萬民」發揚「義」的思想而奔走,孫中山將其思想具體掌握為亞洲民族團結的精神支柱,昇華為革命的推進力。

    ?

      因此,本書作者從墨子到孫中山,帶我們認識這些走過歷史洪流的「義」與「不義」間的種種事件與真理,不僅造就了當代人文哲學重要的觀察論述,也對我們立足社會、倫理教育帶來莫大的啟發。

    ?

    本書特色

    ?

      1. 前所未見的「墨子」思維分析,從嶄新的立場去理解孫中山先生的建國大業。

    ?

      2. 全新史學觀點,從歷史對照人生的現象觀察,開啟全新視野。

    ?

      3. 作者常年於媒體發表文化觀察隨筆,終身致力於墨子文化與孫中山精神、以及台灣與中國等歷史文化研究,為現代重要的歷史文化評論家之一。



     





    序一 昔有「莊周夢蝶,今有「墨子之窗」──張安樂

    序二 俠之義者松本州弘先生──李松林

    自序



    第一章、某一天我做的白日夢「墨子之窗」

    ◇人類共有的思想

    ◇墨子的時代

    ◇中國足以自傲於世界的墨子之「義」

    ◇「義」或「不義」,只有這是真理



    第二章、墨子的思想與言論

    ◇墨子的起點 中國古代第一個國家「夏朝」的君王──禹

    ◇在野的政治家,做為學者的墨子

    ◇不只引人入勝,也是可以流傳的思想

    ◇墨子思想的架構



    第三章、墨子思想與孫文思想

    ◇「義」與大亞洲主義

    ◇「三民主義」與墨子思想的同質性

    ◇「義」的語言威力

    ◇孫文的夢想與失望──明治維新

    ◇讓日本人著迷的孫文



    第四章、孫中山的誕生

    ◇天皇的存在

    ◇天皇與「義」

    ◇門牌「中山」之謎

    ◇第一一九代「光格天皇」與「京中山家」



    第五章、墨子思想的再啟動

    ◇影響世界的墨子之「義」

    ◇墨子思想的普遍性

    ◇義務教育的真面目──所謂的控制是什麼?

    ◇跳脫義務教育──開始轉變的世界

    ◇嶄新形式的「義」的分享──SNS社交軟體



    第六章、墨子的DNA

    ◇中國古代「夏朝」君王──禹和日本天皇

    ◇從中國傳來日本的「義」之思想

    ◇實踐義的光格天皇

    ◇相反的思想──義與法治



    終章 俠義精神

    ◇孫中山的「大亞洲主義」

    ◇義的思想

    ◇墨子其人



    後記 懷念的笛音和太鼓……好漢們






    序一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