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定價650.00元
8
折優惠:
HK$52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自由未竟:獨立記者歐洲採訪紀實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88562398
甄梓鈴
突破出版社
2021年1月01日
157.00 元
HK$ 141.3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88562398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社會科學
>
報導文學
同
類
書
推
薦
香港甚好的片刻︰加山傳播專訪合輯
新納粹風暴:一位猶太記者在德國意外經歷的一段奇妙之旅
報導者事件簿001:留學黑工
做為獨立記者:寫好新聞的十個心法
百年大學演講精華(2022年版)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屍骨的餘音(3)
昨天的雲: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一
《上學記》、《上班記》套裝
1948:天地玄黃
花自飄零鳥自呼 (平裝)
屍骨的餘音 (第四版)
內
容
簡
介
二?一八年,作者離開所屬的媒體,以獨立記者的身分踏上在歐洲的採訪之旅。
她沒有走向更多人注目的西歐,而是以寒冽的瑞典為駐點。在福利見稱的北歐,她看見天堂的另一面──院士的醜聞被揭發,以致諾貝爾文學獎暫停一年;大量難民尋求庇護,引起不同的反彈。
在東歐變革三十周年,她走訪德國、波蘭、捷克、匈牙利與波羅的海三國,尋找這些國家一路走來的足跡,以至脫離蘇聯後的生活──有人從抗爭者成為總統後,卻被人唾棄;有人堅持講述國家抗爭的歷史,不容國人遺忘;有人參加了「波羅的海之路」,成為一生重要的經歷。
這一年,她走訪大城小鎮,透過採訪,透過觀察,理解這些國家面對不同的挑戰──有的被大國虎視眈眈,經常滋擾;有的慢慢落在獨裁者的手裏,自由漸漸被收緊;有的右派崛起,惹起爭議。雖然如此,在尋找更美好的將來的路上,很多人仍然努力,為自己相信的多走一步,參與罷課,寫真實的報導,講述過往的經歷,留守自己的家鄉。
這些國家的歷史,以至她們正面對的困境,與香港無關,但是有些議題不如想像中遙遠,有些經驗曾與我們在某個時間成功連結,正如捷克著名作家克里瑪所說,「從歷史中學習是重要的」,除了避免重複犯錯,也能借鑑他山之石。
名人推薦
陳立程
尹子軒(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主任)
劉致昕(台灣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副總編輯)
關震海(《誌》傳媒創辦人)
林育立(駐德國記者)
在歐洲,她用筆記錄了一個處於巨變的大時代,回到香港,面對的是另一個大時代。要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堅持客觀求真地記錄社會變遷,必然要承受更激烈的理智與情感之間的撞擊,梓鈴對新聞專業有一份執著,衷心期待在她的筆下看到「而這,就是今天的香港」。──陳立程
感謝這本書,將這些歐洲的記憶,帶到香港人的手中,作為智慧的載體,也是希望的火苗。──尹子軒(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主任)
《自由未竟》證明了走踏現場的價值,讀者得以跟?梓鈴的文字走訪不同國度、踏過不同人對自由追求之路。──劉致昕(台灣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副總編輯)
欣喜香港的記者有自己的作品,帶香港人走一次歐洲,反思當地自由之後的思想轉變。──關震海(《誌》傳媒創辦人)
我在書中讀到尋覓、徬徨和自我期許,發現梓鈴似乎已經熬過這段路,準備好繼續走下去。──林育立(駐德國記者)
目
錄
陳立程序
尹子軒序
劉致昕序
關震海序
林育立序
自序
第一章
天堂無門
I. 氣候變遷
走進氣候罷課現場
沒有垃圾的國度
II. 諾貝爾獎醜聞
跟?瑞典人上一堂「諾貝爾課」,醜聞過後文學獎何去何從?
離開伊朗,尋回寫作自由──專訪瑞典學院新院士Jila Mossaed
III. 難民危機
同班同學
在瑞典大選進行時,走進伊巴謙莫域家園
丹麥大選採訪──那些被邊緣化的人
舌尖上的?利亞
熱話背後,絕望告白,學生困IS佔區,教授僱傭兵拯救
IV. 戰狼在北歐
誰的公民
酒店事件餘波未了
第二章
鐵幕之後
I. 東歐劇變
波蘭
專訪波蘭前總統華里沙,拉倒鐵幕,英雄不再
鐵幕倒下前�後
鐵幕倒下三十年,波蘭媒體第四權怎麼了?
匈牙利
從民主鬥士到威權領袖,走訪歐爾班家鄉
獨立媒體狹縫求存,匈牙利政府的眼中釘
德國
東德最後一個逃亡家庭
反移民的「高牆」──柏林圍牆倒塌三十年前夕,一個衝突現場的再訪
被遺忘的殖民傷痕,走進柏林「非洲區」
小黨崛起似納粹,學者憂掌大權,德極右黨否認排外,「只是默克爾愈走愈左」
極右色彩惹監控,AfD稱遭不公打壓
捷克
寫在「布拉格之春」五十周年,在捷克尋找共產記憶
II. 獨立以後
二百萬人手牽手,築成六百公里的自由之路
本土語言保?戰
資訊戰是怎樣煉成的
今生不回家
不存在的樓層
歌唱革命
後記:回家的路
序
自序
「你怎樣看在香港做國際新聞?」畢業後回港找傳媒工作,面試時,我被這樣問過。
我記不起當時怎樣回答,有可能說了一些聽起來很官腔的答案,編輯主任一直面帶微笑,後來我獲取錄,加入了《明報》國際版。
剛入行,我從外電翻譯開始做起,寫國際花絮和要聞是基本工作,每天翻譯不同通訊社的稿件,涉獵世界各地的新聞,有軟有硬。慢慢地,我有機會參與一些國際專題報導的工作,跟?資深記者討論「菜單」和選題角度、搜集資料、找受訪者,大多數訪問是隔?電話或電郵進行。對我來說,一切都是挑戰,在跌跌碰碰中學習何謂新聞。
二?一六年,我離開《明報》,之後加入《香港? 》擔任國際新聞記者,做網、做報、度橋拍片、街訪、錄VO,逼?一夜長大。雖然國際新聞編譯工作重要,但做得愈久,就愈想出去跑,發掘外電以外的故事。總是有人問我:「國際新聞記者是不是經常出差?」這真是個天大的誤會。在香港當國際新聞記者不常有這種機會,認識一些有衝勁的記者,遇到感興趣的新聞議題更選擇自費採訪。
二?一六年十二月,在時任韓國總統朴槿惠親信干政風波持續發酵下,我去了首爾一趟,說是旅遊,心底是想帶一些採訪回來,或是近距離觀察燭光集會的情況。那次旅程,中途出了意外,我跌倒弄傷了腳,最後忍?痛一拐一拐的走到光化門集會現場,完成採訪。那是我第一次跨出辦公室,在國際新聞現場採訪,事後反思雖有不足,但走進現場的確重要。
離開香港,在歐洲獨立採訪
一位新聞界前輩曾經對我說:「做國際新聞什麼都要略懂一點,還要有自己擅長的議題和國度。」那我的寫作主線是什麼呢?我在大學修讀國際關係,以理論學習和歐洲研究為主,大學二年級曾赴瑞典當交換生,短期留學,開啟了我對北歐政治新聞的興趣。
當我決定以獨立記者身分向外闖,毫不猶豫就選定瑞典南部一個小城,一個我曾經生活過、最熟悉的地方。那兒租金沒大城市那麼高,駐點的交通便利,碰到想做的新聞議題,背上背包,說走就走。歐洲近年多次發生大型恐怖襲擊、難民危機爭議不斷、右派勢力大崛起,這些都是我比較關注的議題。
? ?
二?一八年夏天,我辭掉全職工作,離港外闖,想試試自己能走多遠。由主流媒體記者變成獨立記者,這條路是孤獨的,就像創業一樣,由零開始。從事前準備、研讀資料、行程安排、實地採訪至訪後整理,寫成文稿,向各大傳媒機構「賣橋」,或是在出發前跟指定媒體商議合作方案。採訪路上,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做決定,工作表面看起來輕鬆自在,其實講求自律性。在沒有公司資源及固定收入下,如何做到收支平衡,讓自己不會蝕太多錢,更是一門學問。
〈寫在「布拉格之春」五十周年──在捷克尋找共產記憶〉是我離港後的第一篇採訪報導。我帶?一本簿、一支筆,走訪布拉格各處,跟不同的人對話,逆權作家與小市民、老人與青年各自述說經歷,談「布拉格之春」、「天鵝絨革命」及今日右翼民粹主義政治思潮,由追尋歷史到記載現實。這是我的方向,新聞工作不只是把故事帶回來,寫成的採訪報導,更希望給讀者帶來一些反思。
那一年,我去過很多地方,走進瑞典和丹麥的移民區,採訪北歐式選舉、拜訪前蘇聯地區,有幸訪問波蘭前總統華里沙、與東德逃亡者及右翼政黨領袖對談,探討東西德統一後的現況,而踏上波羅的海三國,探尋當地人的歷史記憶。
這本書輯錄了我在二?一八至二?一九年從事獨立記者的日子裏,在不同報章及平台發表過的採訪報導,也有些未發表過的文章,包括採訪背後的小故事、離港外闖的生活等等。《自由未竟——獨立記者歐洲採訪紀實》既是記年,也是記事,為這一趟旅程留下一點紀念。
在此感謝各位新聞界前輩的提點,亦感謝家人一直以來的支持。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