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國社會的父親角色要比西方清楚,所謂「父父、子子」就表示父親要像父親,特別是在傳統威權社會的體制中,上下尊卑的定位非當清楚,做父親的甚至非要像「嚴父」不可。這種觀念使中國社會的男人多了一份辛苦;當他是兒子時,絕不能踰越父親,一直要站在父親的約束控制之中;一旦做了父親,他又非得處處像個父親,不能軟弱、不能低頭、不能做兒女的朋友。
此種父親角色在今日這個民主自由的現代社會中還適用嗎?是否需要調整呢?有些學者因而主張要用更放任的方式教養孩子,不要太堅持已見,多討好孩子,要習慣對孩子讓步。「我必須取悅我的孩子」成為此種理念的實踐,這與傳統的「我必須控制我的孩子」的想法,一樣有很大的問題。
或許,「我必須領導我的孩子」是比較好的修正,做父親的要能吸引孩子跟隨、效法,要和孩子有更多討論而非命令,要能「恩(關懷)、威(命令)」並施的做個現代父親,逐漸培養孩子成長,自己也能成長。
所以,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它提供的是一個寬廣的父親角色,提醒做父親的要如何配合子女的成長,扮演合適的角色行為。書中詳列了現代父親的四種角色是︰
1. 慈愛的關懷者
2. 規範者
3. 戰士兼保護者
4. 精神導師
孩子從小到大,父親的角色也應由孩子幼年時的關懷者,逐步增加規範者的角色,在孩子是青少年時,父親應勇敢做個戰士,保護子女遠離引誘試探。及至孩子成年,父親永是孩子的精神導師。本書談到這些觀念,真令人感動,也令人非常同意。我希望能用書中的觀念來教導我的一兒一女,目前他們正值青春期,尤其應花時間多陪陪他們,並且勇敢做個戰士。我更願努力,在未來幾十年中做孩子的精神導師,正像家父給我們家六位兄弟姊妹的榜樣。
這本書也提供一個反省「親子關係破裂」的真實模式,詳細分析了破壞性的親子關係如何傷害子女;如身體虐待、精神虐待、父親缺席等,這些都是現代常見的問題,未來也勢必愈嚴重。隨著離婚率的攀高、未婚生子的普遍、遺棄事件的增加,將來會有愈來愈多的孩子沒有父親,不論是持續或暫時性的。這些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難免對父親充滿怨恨。但是,即使父親存在於家庭中,角色功能卻隱而不彰;如拳打腳踢、騷擾、恐嚇、軟弱等型的父親,依據書中所分析的,也很可能是「人在家中卻帶來雙倍傷害」。
作者用溫柔誠懇的筆調,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內容,提醒讀者,「要試著解開父子心結」,同時詳列步驟,教導讀者向怨、恨、痛苦告別,並試著與父親修睦和好。
本書讀完讓人印象深刻,不僅原作者寫得好,譯筆更是流暢,完全沒有艱深難懂的字句。做為一個從事親職教育的工作者,我以能先睹為快深感榮幸,也向每一位為人父、為人子,以及父子堅最重要的角色——母親,鄭重推介這本書。
?
彭懷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