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不忘初心
一些寫詩的人集結成為一個團體,是為「詩社」。「一些」是多少?沒有一個地方有規範;寫詩的人簡稱「詩人」,沒有證照,當然更不是一種職業;集結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是有人起心動念,時機成熟就發起了,找一些朋友來參加,他們之間或有情誼,也可能理念相近,可以互相切磋詩藝,有時聚會聊天,東家長西家短的,然後他們可能會想辦一份詩刊,作為公共平臺,發表詩或者關於詩的意見,也開放給非社員投稿;看不順眼,或聽不下去,就可能論爭,有單挑,有打群架,總之熱鬧滾滾。
作為一個團體,詩社可能會有組織章程、同仁公約等,但也可能什麼都沒有,很多事說說也就決定了。因此就有人說,這是剛性的,那是柔性的;依我看,詩人的團體,都是柔性的,當然程度是會有所差別的。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看起來是「雜誌社」,但其實是「詩社」,一開始辦了一個詩刊《臺灣詩學季刊》(出了四十期),後來多發展出《吹鼓吹詩論壇》,原來的那個季刊就轉型成《臺灣詩學學刊》。我曾說,這一社兩刊的形態,在臺灣是沒有過的;這幾年,又致力於圖書出版,包括同仁詩集、選集、截句系列、詩論叢等,迄今已出版超過百本了。
根據白靈提供的資料,2020年將會有6本書出版:
一、截句詩系
新加坡詩社 郭永秀主編�《五月詩社截句選》
蕓朵�《舞截句》
二、臺灣詩學同仁詩叢
王羅蜜多�《大海我閣來矣》
郭至卿�《剩餘的天空》
三、臺灣詩學詩論叢
李瑞騰主編�《微的宇宙:現代華文截句詩學》
李桂媚�《詩路尋光:詩人本事》
截句推行幾年,已往境外擴展,往更年輕的世代扎根了。今年有二本,一是新加坡《五月詩社截句選》,由郭永秀社長主編;一是本社同仁蕓朵的《舞截句》。加上2018年與東吳大學中文系合辦「現代截句研討會論文彙編成《微的宇宙:現代華文截句詩學》,則從創作到論述,成果已相當豐碩。
「臺灣詩學詩論叢」除《微的宇宙:現代華文截句詩學》,有同仁李桂媚的《詩路尋光:詩人本事》。桂媚寫詩、論詩、編詩,能靜能動,相當全方位,幾年前在彰化文化局出版《詩人本事》(2016),前年有《色彩.符號.圖象的詩重奏》納入本論叢(2018),今年這本「詩人本事」,振葉尋根,直探詩人詩心之作。
今年「同仁詩叢」,有王羅蜜多《大海我閣來矣》主題為海,全用臺語寫成;郭至卿擅長俳句,今出版《剩餘的天空》,長短篇什,字句皆極精練。我各擬十問,讓作者回答,盼能幫助讀者更清楚認識詩人。
詩之為藝,語言是關鍵,從里巷歌謠之俚俗與迴環復沓,到講究聲律的「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宋書•謝靈運傳論》),是詩人的素養和能力;一旦集結成社,團隊的力量就必須出來,至於把力量放在哪裡?怎麼去運作?共識很重要,那正是集體的智慧。
臺灣詩學季刊社將不忘初心,在應行可行之事務上全力以赴。
李瑞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