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告別微光海岸

告別微光海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631838
方聲
允晨文化
2021年5月01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0631838
  •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5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當代名家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即將失去光明的人,對光明世界最深的念想



      因這命運,個人如何又為何須「走向荒野」成了我近二十年來隱於所有作品中的共同主題。出書,宛如讓我把自己的心靈放上夜空滿天星辰中,覺得自己所思所為乃至於所感受到的悸動都因此能與人共享共鳴。 ?



      我是使用螢幕報讀軟體聽打中文近二十年的重度視障者,能把抽象的電腦合成的人工語音轉為紙本書上的文字,就好像讓阿根廷盲詩人波赫士詩裡,金黃鉛黑條紋的孟加拉虎從絢麗夕照中走向讀者的視域。



      一路從聽打嘸蝦米中文輸入,我克服了喬賽.薩拉馬戈《盲目》裡盲眼作家在堆疊不能確認是否為白紙與挪動條尺條件下,用硬筆刻寫看不見字形的絕望,我由目不識丁的擴視機螢幕前起身,轉而坐在安裝了報讀軟體的筆電前開始聽打,艱難的開始讓一字字而一行行而一段段的成篇,成我年輕時沒想也不敢涉足的文學創作園地,且有了些甜美的果實。



      我寫作故我在,我聽打成了鄉愁的世界。——方聲



    名人推薦



      陳雨航•王盛弘•盛浩偉?? 熱情推薦




      無論出於何種文學形式,作者對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環境的對應實踐,念茲在茲,言志再三,值得我們探問與思索。——陳雨航



      我寫作故我在,我聽打成了鄉愁的世界。——方聲

    ?


     







    蚊災

    霾害

    陸沉

    告別微光海岸

    熱浪來襲

    目送手揮

    文字靈魂考

    從文面到黥面

    我與一座島嶼的對話

    島嶼邊緣的旅人絮語

    漫溯聲音之河

    旋轉門

    落地生根

    ?









      該不該出書──尤其是紙本書?這本不該困擾已屆花甲之年的人:沒出過書?就出本書當紀念;紀念?誰會看?或者說,誰看得到?難道為了圓年少時曾有過的作家夢,就拗一位未曾深交而心裡有把握可憑恃其俠骨與義氣的出版人,而出這本會拖累他的文學作品集子?最後的結局會不會應了末日預言的氣候災難電影《明天過後》急凍極地氣旋來襲時充當圖書館裡取暖保命用燃料?



      別想這麼多,終究赧然的還是佔了出版人廖志峰先生仗義的便宜,姑且不去管從紙張出處,到成了二手書,成了庫存書,終至進了垃圾掩埋或焚化場的碳足跡,因為即使要思辨或實證電腦與網路數位時代,前後人類社會用紙量的變化;我想,書印了就有讀者的可能,而再怎麼少的讀者,我們就很難評量促發思考,觸動心靈並匯入人類精神文明大河與印書紙張碳足跡間的價值比較。



      這文集裡文學獎獲獎作品佔大多數,獲文學獎評審的肯定固然可喜,但畢竟沒有出紙本書正式面向讀者的價值;加上我是使用螢幕報讀軟體聽打中文近二十年的重度視障者,能把抽象的電腦合成的人工語音轉為紙本書上的文字,就好像讓阿根廷盲詩人波赫士詩裡,金黃鉛黑條紋的孟加拉虎從絢麗夕照中走向讀者的視域。出這本書,宛如讓我把自己的心靈放上夜空滿天星辰中,覺得自己所思所為乃至於所感受到的悸動都因此能與人共享共鳴。



      這麼開始介紹這些作品結集是有因緣的:二??二年生平第一次投稿,以〈浮影人生〉獲教育部全國文藝創作獎散文佳作,算是我正式寫作的起點,一開始便著力於人在人文環境中的困境──我想質問眼科主治醫師讓診間實習醫師輪流來用強聚光燈照看我的眼球時,為何沒徵求我的同意?醫師給了我申辦身障手冊用的診斷證明後,沒追加任何一句你怎麼辦的關懷,醫院從診斷證明書申辦處窗口推出的是張我看不清楚的文件,我付費,我走人,走入迎面突如而來的行人與汽機車,偉大實證科學成果的西方醫學、階層組織的醫院和台灣升學主義下的菁英放生了我……。



      因這命運,個人如何又為何須「走向荒野」成了我近二十年來隱於所有作品中的共同主題。為甚麼?直到滿晚近的,才在歷史學家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聽到,即使是被滅絕的尼安德塔人已有不遺棄身體明顯殘損夥伴的考古證據,應證了人是如何在「政治性的動物」限制下走出人文的價值來,這價值讓原先自然環境中最難生存的盲人,也可有活下去的信心甚至有活出意義來的機會。



      如我原先車上、枕上、馬桶上紙本書報雜誌不離手的人要承受中年成為中途視障者轟然立足地面崩裂的衝擊,原先工作、生存與生命意義動搖的挑戰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如果沒有足夠的社福與對生存弱勢者的支持制度與文化,恐怕難以承受「生活一下子成了生存」的戲劇性變化:從接觸視障社福團體,到利用有聲書資源,到學習使用數位輔具課程與工具,到接受職務再設計的視協員資源……。



      一路從聽打嘸蝦米中文輸入,我克服了喬塞.薩拉馬戈《盲目》裡盲眼作家在堆疊不能確認是否為白紙與挪動條尺條件下,用硬筆刻寫看不見字形的絕望,我由目不識丁的擴視機螢幕前起身,轉而坐在安裝了報讀軟體的筆電前開始聽打,艱難的開始讓一字字而一行行而一段段的成篇,成我年輕時沒想也不敢涉足的文學創作園地,且有了些甜美的果實。



      我寫作故我在,我聽打成了鄉愁的世界,一系列視障者重建生活與內在自我的省思與紀錄文字外,對人如何理解與看見他所依恃的文化特別有感,故而寫下一系列人與自然環境關係主題的小說,如收在本書開頭的〈蚊災〉、〈陸沉〉與〈霾害〉、〈告別微光海岸〉、〈熱浪來襲〉等,可視為我的環境系列小說,其中都有出逃與回歸的主題意識,也希望能跨越北方�南方、文明�自然、科技�反科技……的二元對立。



      以上小說出逃的去處竟都指向這島的最南端,而且是指向我沒明白標示出來的一段真實海岸,好像埋了個梗,一方面希望有讀者讀了後也尋文字而去,去理解為何我要把小說地理背景安排於此自然與人文交會處,另一方面又怕還真的有人好奇去看了可能已被破壞毀損的自然美景而心傷,這是〈告別微光海岸〉放在環境小說三部曲之後的原故。



      此就我安排作品先後的用心來說,真的只當透露這段不能說的祕徑的續貂之尾嗎?當然不是,〈告別微光海岸〉結尾,我可是把主角留在希望那逃往之處能重生,可不像哈里遜.福特主演的《蚊子海岸》,最後被他未能充分理解而敬畏的自然力量逐出他想回歸的自然世界。



      我的短篇小說希望還能守住像阿道斯•赫胥黎《美麗新世界》結尾那段知名的人文�自然間的矛盾與辨證。甚麼是人文�自然的思辨?我們沒有從上世紀七?年代狂噴亂灑DDT學到教訓,瑞秋•卡森的《寂靜的春天》早成為不斷出精裝版的生態環保經典,但滿足人們確保個體健康、舒適與不比別人差的資本主義消費生產邏輯緊緊的綑住了我們,只要一隻被誤以為堅壁清野在外的蚊子,壞了你渴望的入眠,隨手可得的噴效殺蟲劑便很容易膝蓋反應的在你手上……所以,不管是為了撲滅登革熱、病媒蚊還是更可怕的傳染性病毒,人們會很難察覺到為了維護尚可忍受的人文與自然的平衡,該付出怎樣的代價——清除環境積水容器與將蚊子幼蟲曝曬於高溫柏油路面是好的,但毫無節制的狂噴低效甚或無效的殺蟲劑呢?戴口罩、噴殺菌酒精與勤洗手與保持適當社交距離是防疫必要手段,但在戶外空曠環境中,狂噴亂灑低效甚或無效的消毒水呢?還有在過度恐慌下,過度使用與隨意拋棄的醫護用品呢?為了推廣綠能的農地、魚塭甚至是成片的人造林改種太陽能板呢?我把〈熱浪來襲〉放在最後,希望能回顧我對人文世界的省思——不能體恤照顧共享智人基因池的身心障礙者,也就不會珍愛我們的自然環境。



      我是這樣關注人類適應環境以求生存,以及生存之上的多一點美感與意義的可能:由環境而文明而人性而個人的自我實現。於是,有〈目送手揮告別文字〉、〈文字靈魂考〉、〈文面與黥面〉這三篇反思失去文字圖象對視障者帶來怎樣的改變與啟示,並由此進入近二十年來關注原住民族處境與未來命運的個人心靈的角落:由奧立佛.薩克斯《火星上的人類學家》裡探討重見光明的盲人須學習視覺圖象的啟示進而省思瑪洛.摩根《曠野的聲音》裡文字文明與非文字文明的對照。



      收入這幾篇文字並非要誇大冰山理論上的露頭作用,近二十年來,我可能是原住民電視台最忠實的收視戶,我幾乎天天收聽原民台新聞與專題報導節目,我所跨入的會不會是初始線條筆劃,像在黯黑的原始心靈裡劃出一道火光的神祕領域?文字文明背後是怎樣的人心?人心怎會在同一文明技術上呈現殘忍與仁慈這麼不同的面相?這可不是對照文明人的虛偽�野蠻人的驕傲這麼簡單,因我失去了文字的圖像,更感文字文明與非文字文明各自的長處與缺陷,更能感知全球快速遠遁、淡化甚至即將滅絕的原住民族群非文字文明核心價值的可悲──盲人比明眼人更容易諦聽來自曠野的聲音,這是盲人給明眼人圖像與文字資訊世界的啟示嗎?



      所以,我十分珍惜的放入二篇感謝蘭嶼成為我心靈故鄉的文字:〈我與一座島嶼的對話〉與〈島嶼邊緣的旅人絮語〉;尤其是沒發表過的〈我與一座島嶼的對話〉,記下我剛被判定為基因性黃斑部病變沒多久的蘭嶼獨行,行旅中真的有宛如天啟般的奇緣,而我自這野性美的小島回來後,我就完全能承受來自內心的精神力量:愈能關注人──尤其是全人類的命運就愈能淡化與觀照一己的病痛、挫敗與命運;我是這樣走入關心原住民族群與其文化之路的,為此因緣,聽了多遍南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的《等待野蠻人》成了放在我聽書機裡常回頭重聽的有聲檔案。



      最後,收二??七年獲教育部全國文藝創作獎散文首獎的〈漫溯聲音之河〉,可回顧我曾受惠過志工錄製有聲書卡帶與?? ??片的美好時代,現在那些錄製者與聽取者在聲音之河上共感共鳴已被封存於數位網路雲端,而數位時代視障盲人接收資訊與知識的轉變應是我接下來可寫的新主題。而二?一?年文建會文薈獎小說首獎的〈旋轉門〉,算是我寫小說的起點,收此,真的就只是個人的紀念了;至於,以〈落地生根〉這篇第一人稱的自傳體小說終帙,這不只是我個人回應社會歷史轉型正義的個人生命史,也是對下一階段寫作主題的自我期許。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