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莊子人性論:當代道家學者陳鼓應從莊子中的心性情,剖析人生哲理

莊子人性論:當代道家學者陳鼓應從莊子中的心性情,剖析人生哲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33118
陳鼓應
臺灣商務
2021年5月03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570533118
  • 叢書系列:人文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2.8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人文


  •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道家











    面對徬徨未來,你準備好了嗎?

    受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啟蒙,

    後轉入經典莊子思想,哲學大家陳鼓應老師——

    描述鯤鵬展翅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讓你在茫茫大海中找到方向,展現凌雲之志!



      追求精神自由,不離人的心性情

      人心,首要重視自我的生命

      人性,在於保持天真的本質

      人情,激發創造生命的潛能

      透過深入自我的深層底蘊,達到游刃有餘的境界



      儒家強調道德人生,而道家側重藝術人生。兩者的匯合又更能彰顯出中國文化的特質。——陳鼓應



      先蹲低,再跳高

      人生高遠的境界,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拾階而上,層層攀登。

      遠大的事業,正需要毅力和耐心一點一滴地累積出來,

      人的心靈由沉積而高舉。



      懂得知足,反璞歸真

      人們依其自然真性去生活,萬物各具有獨特屬性,

      人與萬物共生並存,泯除階級之別,

      世界能包容萬物的多樣性。



      累積經驗,豐富生命

      彰顯生命的本真面向,順著性情激發個體生命力量,

      追求放達開豁的意境,生命的超越與不息的力量,

      實現抱負要有耐心與積厚之功。



    本書特色



      1.闡發人性本真的性情說

      2.揭示中國哲學史上人性論的主線

      3.對比孟子的道德心,陳述莊子的審美心


     









    開放的心靈與審美的心境——《莊子》內篇的心學


    前言:《孟》、《莊》心學的特點——道德心與審美心

    一、〈逍遙遊〉:「游心於無窮」

    二、〈齊物論〉:「以明」與「道通」

    三、〈養生主〉:由技入道的藝術活動

    四、〈德充符〉:主體的審美心境

    五、「心齋」與「坐忘」——「唯道集虛」與「心通道境」

    結語



    心通道境:心靈的內修與審美空間的外移——《莊子》外雜篇的心學

    一、外雜篇與內篇人性論中有關心學的異同

    二、「明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儒道的對話與對立

    三、「心養」與「守一」——心靈的內修

    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審美空間的外移



    莊子論人性的真與美

    前言

    一、以道德論為根基的性命說

    二、由「道之真」及「法天貴真」論人性之真

    三、「性修反德」的修持工夫與境界

    四、天地之美與好美的本性

    小結



    莊子論情:無情、任情與安情

    一、「性情不離」觀在人性論史上的重大意義

    二、《莊子》內篇中「情」的多層次意涵——道情、天情與人情

    三、無情說——道似無情卻有情

    四、任情與安情說



    《莊子》抒情傳統在後代的迴響

    一、《莊子》開啟後代論「情」的序幕

    二、魏晉之際顯題化的重「情」思潮

    三、北宋新學、蜀學的「性情一體」觀



    結語

    附錄 《莊子》「心」、「性」、「情」三字出處索引



    ?









      一、莊子人性論對藝術人生的闡揚



      本書特點有三。



      第一,當代學者論及中國人性論時,多呈現儒學單一化的思考,且局限於心性論而不及情性論。港台新儒家中的心學一系更拘泥於「心體」與「性體」說,流於禪學化,對人性的論述誠如尼采所說,淪於「概念的木乃伊」而缺乏生命的活力。究其原因,在漢宋哲學史上,儒學的人性論從董仲舒至程朱陸王,不僅僅存在著尊性黜情之弊,更陷於性善情惡觀。因此,本書藉莊子著力於從正面闡發人性論中的情性說。



      第二,本書意在揭示出哲學史上自然人性論的一條主線──自孔子、告子、莊子、荀子,下達王安石、蘇軾、王夫之、戴震。這條非常重要的自然人性論主線曾被後儒割裂,有待重新被連續起來。



      第三,春秋末年,老子和孔子掀開了中國哲學開創期的序幕,儒道兩家圍繞人性的議題各自闡發其獨特的慧見。戰國中期,孟、莊進一步將老、孔未顯題化的人性理論推向顯題化,並由此成就了中國人性論在其開端期的高峰。可以說,孟子和莊子在人性論的內涵上相互彰顯。為此,本書一方面對比孟子的道德心,進而陳述莊子的審美心,另一方面在孟子性善的襯托下,論述莊子人性的真與美,並沿著這一脈絡系統化地解讀莊子在道情、天情的統攝下,關照現實人生的「任其性命之情」與「安其性命之情」的理論走向,目的在於呈現人性論議題中儒道兩家的理論特徵──儒家強調道德人生,而道家側重藝術人生。兩者的匯合又更能彰顯出中國文化的特質。



      二、我對道家人性論進行探索的一段學思歷程



      對人性論議題的思索,我經歷了一段漫長的學思歷程。



      大學時代,我們的西方哲學史課程採用Alfred Weber的著作作為教科書,這本書開篇論述希臘哲學,便突出形上學與自然哲學的課題。整部哲學史中,幾位主要的哲學家也都以形上學作為他們理論建構的主體,而不像中國哲學那樣重視人性論的問題。我的學士論文以洛克的知識論為題。在探討知識起源時,洛克提到「人性白板說」,給予我很深的印象。可是,嚴格說來,我在整個大學階段,都未曾進入人性論的領域。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西方哲學神造說與原罪論籠罩下的人性論,與我自幼耳濡目染的人文傳統格格不入;其次是港台新儒家道統說所塑造的偶像崇拜之禁錮人心,尤其是「存天理,滅人欲」的學說,更無法引發我學生時代的興趣。



      相比之下,中國哲學史的課程上,一開始就會接觸到人性論的議題,尤其是孟子和告子的人性爭論。當時初學邏輯的我,便感覺告子的陳述比較合理,而孟子的言辭恰似詭辯,他使用邏輯上所謂「偷換概念」的方式進行論辯。因而,從那時起,我便開始對孟子有關人性的陳述抱著存疑的態度,從而,對人性議題的思索也被長期擱置。直到二十世紀八○年代中期來到北大任教,我才由重建道家人文精神的課題,進而反思人性的議題。



      三、當代社會心理學家的反思:人性究竟是狼,是羊,還是披著羊皮的狼?



      整個二十世紀六○年代,我由尼采進入存在主義和莊子,並旁及羅素、弗洛姆等社會哲學的著作,其中,他們有關人性的闡述曾一度引發我的關注。這也是促使我在八、九○年代以人性的議題作為學術課題加以思考的機緣。特別是弗洛姆在《人心》一書中關於人性是羊還是狼,抑或披著羊皮的狼的質疑,引起我極大的共鳴。作為人本主義倫理學的代表作,弗洛姆的《人心》一方面致力於探尋善惡的心理根源,也就是倫理行為的心理動機;另一方面則側重於反思當代工商業社會對人性的扭曲與摧殘,並指明軍國主義霸權正引導人類走向新的野蠻主義,正如弗洛姆一語中的地指出:「戰爭是一些政治、軍事以及企業的領導人為獲取領土、自然資源和商業利益……為加強他們自身的威望和榮譽而做出發動戰爭決定的結果。」隨著閱歷越豐富,視野越寬廣,我就越能從地球村的高度來審視世界,也越能印證弗洛姆上述主張的精準。



      整個七○年代,由於現實人生屢遭波折,我的學術人生也被迫中斷。而現實人生的轉變也同時影響著我學術人生的走向。保釣運動以後,我清醒地意識到所謂「自由民主的聖地」、「維護世界正義的警察」,實際上在世界各地都進行著掠奪和殺戮。他們的思維方式習慣於將相對關係絕對化,將自我視為絕對的「善」而將他人視為絕對的「惡」。如今目睹到中東、北非等地三十萬難民潮的有關報導,我更深刻感受到,西方的政客們不僅依然未能吸取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而且還在政治的新野蠻主義與宗教的唯我獨尊論的雙重引導下,將人類整體帶入可能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機中。由此,弗洛姆的疑問──人性究竟是羊還是狼,或者是披著羊皮的狼──長期起伏在我的內心之中。



      四、中國歷史長河中洋溢著濃郁的人文情懷



      時至今日,我將對人性議題的關注寫進《莊子人性論》一書中。本書雖然著眼於莊子,但是,我們如果將思想視野拉長,放眼於長遠的歷史洪流,就會發現,中國的人性論史,早在殷周之際所形成的《詩》、《書》、《易》諸典籍中,便已顯露出濃郁的人文氣息。自此,人文精神猶如一條緩慢的長河穿流在中國思想史中,至先秦諸子時期,在中國哲學開創期的哲學群體或如尼采筆下所描繪的「一塊巨石鑿出的哲人群像」中,匯成一股澎湃的人文思潮,流淌出人文精神的涓涓暖流。因此,我思考並撰寫《莊子人性論》時,也會不時地回望先秦諸子的思想背景,尤其是儒、道兩家同源而異流的理論走向。就心性而言,孟子開闢出心性的道德領域,而莊子拓展出心性的審美面向;孟子側重在人性的善,而莊子傾向於人性的真與美。可以說,在人性的議題上,儒、道兩家呈現互補的關係。



      進而,如果再將思想視野拉寬,從中西文化的對比看,中國人文精神的彌漫又與西方宗教的原罪說形成強烈的對比。正如方師東美先生所言,西方神性遮蔽下的先天性惡論和人性兩極化,將「整合的人性淪為一種『惡性二分法』(vicious bifurcation)」,「足以戕害人性尊嚴,割裂人性完整,而這在中國人文主義的光照之下,尤其看得清楚」。可以說,中國的人文主義精神是一種「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



      是為序。




    其 他 著 作
    1. 尼采思想漫遊【尼采誕辰180週年紀念版】
    2. 易經導讀及譯註:從六十四卦透視道家人生哲理
    3. 易經導讀及譯註:從六十四卦透視道家人生哲理【獨家限量簽名版】
    4. 道家的人文精神:從老莊哲學看社會關懷與生命實踐【經典修訂版】
    5. 老子導讀及譯註:你的第一本道德經入門書
    6. 悲劇哲學家尼采(經典全新修訂版)
    7. 悲劇哲學家尼采(經典全新修訂版) 簽名版
    8. 莊子思想散步
    9. 莊子今註今譯(四版)
    10. 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