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資本論》原理研究

《資本論》原理研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6804816
丁任重
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
2020年12月04日
250.00  元
HK$ 212.5  






ISBN:9789576804816
  • 規格:平裝 / 472頁 / 16.9 x 36.2 x 2.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其他

















      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的爭論,關係到對馬克思創立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性質與特色的正確認識,關係到對《資本論》這一部偉大政治經濟學著作的內容的正確理解,也關係到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這門正在發展中的學科的內容、範疇、規律、體系,關係到這門學科的性質與其在建設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中的作用。正由於此,弄清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之一的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弄清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他們所創立的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本來面貌,這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第一篇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第一章 關於《資本論》的研究對象的幾個問題

    第二章 全面地研究社會主義生產關係體系———有關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若干問題

    第三章 論《資本論》中的科學抽象法

    第四章 論生產力的性質及其評價

    第五章 從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到中國政治經濟學的創新

    第六章 辯證法與馬克思經濟學: 一個歷史的考察

    第七章 關於「生產力一元決定論」的若干理論問題———基於經典文本的解釋、辯護和重申



    第二篇 勞動價值論

    第八章 論服務勞動

    第九章 當代科技創新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作用

    第十章 現代財富的性質、源泉及其生產機制

    第十一章 論現代文化生產(上)

    第十二章 論現代文化生產(下)

    第十三章 試論知識經濟條件下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第十四章 應當重視使用價值問題的研究

    第十五章 生態價值: 基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一個引申分析

    第十六章 勞動價值論的歷史使命

    第十七章 不能脫離馬克思的理論框架來發展勞動價值論

    第十八章 勞動價值實體是市場經濟社會分配的必然客體———勞動價值論與要素價值論之比較

    第十九章 馬克思的剝削範疇: 現代觀點

    第二十章 中國勞動力商品化程度的變動及其對勞動者報酬的影響

    第二十一章 勞動價值論與要素價值論、效用價值論及供求價值論的比較研究



    第三篇 社會再生產理論與利潤率下降規律

    第二十二章 資本累積、利潤率下降趨勢與經濟週期———國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述評

    第二十三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

    第二十四章 馬克思收入分配理論基礎探究———基於《資本論》的邏輯視角

    第二十五章 價值關係矛盾運動邏輯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二十六章 中國經濟增長驅動因素識別研究———基於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的視閾

    第二十七章 《資本論》視域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於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

    第二十八章 利潤率下降與中國經濟新常態

    第二十九章 超額利潤、價值總量與一般利潤率

    第三十章 中國實體經濟的利潤率修復機制研究



    第四篇 《資本論》中其他理論研究

    第三十一章 《資本論》中生產、交易及其費用相關思想初探

    第三十二章 馬克思企業理論與科斯企業理論的比較和再認識

    第三十三章 馬克思的勞動地域分工理論與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變遷

    第三十四章 馬克思的生態經濟理論與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第三十五章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視閾中的城鄉、市場與政府觀

    第三十六章 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第三十七章 馬克思分工理論體系研究

    第三十八章 《資本論》與現代性批判

    第三十九章 當代馬克思主義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新進展

    第四十章 劉易斯拐點———基於馬克思產業後備軍模型的解析與現實意義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