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推薦序文
世界各個古老民族都知道「?」的生命能量(按,?為氣之古字)。黃河流域漢族上古真人對人體生物電系統能量的探索,「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臟之俞」,「炊灼九竅而定經絡」,臨床經驗逐步建構經絡脈診學。上古真人在傳統中國醫學著作《素問• 靈樞》提出「精氣神」,「十二經絡所動病、所生病」,「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循經感傳,?至病所」由此建立中國醫學獨特的經絡學術基礎。
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辨證歸經,調劑本草湯液診治戰亂飢荒、外感風寒、流行疫病的老百姓,其治法特點在維護生理功能代償能力。「扶正祛邪」,建立理法方藥俱備的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喻嘉言稱《傷寒論》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
18世紀中葉歐洲工業革命、清朝乾隆年間長江流域是傳統農業稻米之鄉,吳鞠通在《傷寒論》基礎上精進,並且師承吳又可、葉天士等溫熱病治療經驗,因應自然環境、生活型態來改進中醫治療方劑。於西元1789 年吳鞠通著作《溫病條辨》,臨床治療流感病毒、登革熱等確實有效,是重要中醫臨床指南,稱其中醫四大經典之一,並無虛言。
《溫病條辨》成書繼往開來230 年,但在21 世紀分子生物醫學高度發展的今天,中醫同好應如何參研此書?理應對於患者疾病症狀需清楚其病理意義,但是種種中醫診病論理方式,表裡陰陽虛實、外感六淫、辨證論治等等,用語難以科學定義,無法說明病理,且不易教育傳承。
以上總總對於中醫學有興趣的初學者均感到相當困擾,學徒有幸於民國69年師從惲子愉老師,啟蒙經過現代化的中醫學習之路,使用現代醫學生理病理概念來學習《傷寒論》、《溫病條辨》,從而明白中醫經典是一個條文,設定一個病理生理機轉,一組方劑針對主治著眼點,讓我們在中醫臨床應用治病有一個踏實基石,卻又不失傳統中醫原貌。惲師曰:「瞭解疾病的病因、病理機轉,使用方劑調整神經血管系統療效最快,改善電解質滲透壓次之,調整免疫功能、荷爾蒙就需要時間」,當年惲老師指導相當注重病理生理機轉,設計組藥成方改善系統臟器病理環境。
師承惲氏中醫法脈40載,生命科學發展神速,舉凡基因組學、表觀遺傳因子、基因訊息蛋白傳遞途徑、蛋白質組學等等,生物科技提供醫學界寬廣的生命視野,生物演化更深入認識原始生命運作原貌。
或許傳統中醫在十二經絡、奇經八脈的學理架構外,尋求正確發展途徑,若能集思廣益,「道法自然」,從中醫學角度扮演系統架構師(system architect)提出概念性驗證(proof of concept, POC),解構重建、模擬設計一套「系統性主體框架結構」,再來修改架構、校正細節,避免在診斷治療病
患時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我們宏觀看待生命系統,探討其整體觀、結構體及聯貫性。回顧地球近38 億年生物史,探本求源,物種如何掙扎求生,適應自然環境是其主要演化條件。假設中醫系統架構師擬定,驗證概念是否能夠執行?必須擷取最精華核心方案,作為解釋架構的概念依據。
在此試著提出原型概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意識;染色體、粒腺體」「生物演化為基礎,遵循人類的法性,系統性生物療法」、注重「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粒腺體能量、表觀遺傳因子」,或許是療癒疾病、保養百歲、跳脫宿命論的核心命題。冀求中醫界共同探討自然環境的生命運作,及生物體設定的各種生理條件,學習《溫病涵義及其處方述要》的精神,明確瞭解疾病形成機轉,能夠更明白的應用理、法、方、藥。後學應緬懷惲老師教誨,當一本初衷普救含靈之苦。
?
顏頂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