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臺南獨家記憶:府城米糕栫(餞)研究

臺南獨家記憶:府城米糕栫(餞)研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504113
張耘書
蔚藍文化
2020年12月16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9865504113
  • 叢書系列:大臺南文化叢書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5 x 21 x 1.9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大臺南文化叢書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飲食文化/札記











      讓米糕栫(餞)從「非常」走入「尋常」,讓逐漸黯淡的「老靈魂」,

      注入新的生命力與光彩,米糕栫(餞)的未來,依舊是一場永遠的進行式!




      將熱氣氤氳的熟糯米倒入拌桶,加入煮熟的糖攪拌均勻,

      空氣中瀰漫甜滋滋的米糖香氣,

      再看著父親將香Q的甜糯米填充、塑形成矗立的米糕栫,

      是黃銅山兒時最深刻的記憶……。



      米糕栫(餞)不僅是這些師傅們的人生經歷,也是府城許多老一輩人的集體記憶,這些超越技藝以外的情感與散發出難能可貴的人文味道,亦都值得珍視!



      從昔往到今日,米糕栫(餞)為臺南府城特殊的傳統祭品,受到民間廣泛認同。塔狀的六角柱外觀,甘甜的糯米白糖內裡,米糕栫常見於府城的普度和廟宇慶典,揭示傳統米食在民俗信仰儀式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反映府城人如何透過手作技藝與身體勞動,體現對天地鬼神的虔敬。



      本書考察米糕栫的歷史發展源流,與米糕在生命禮俗、民間信仰與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意涵。早年府城仍有少數幾家餅舖承襲米糕栫技藝,而今僅有中西區普濟殿旁黃家與安南區本淵寮黃家,為米糕栫僅存的專業製作者。老師傅們結合上一代流傳的米糕技術與新時代的行銷手法,讓米糕栫(餞)從「非常」走入「尋常」,為逐漸黯淡的老靈魂注入新生命,也展現出米糕栫蘊含的獨特性與傳統性,可說是府城在地活的文化!


     





    局長序 讓文化接地氣

    作者序 府城特有祭品,傳承百年的老味道




    第一章 前言—米糕栫(餞)源流探索

    第一節 米糕栫(餞)源流探索

    第二節 米糕栫(餞)相關記載



    第二章 常民生活中的米糕與文化意涵

    第一節 歲時年節中常見的米糕

    第二節 生命禮俗中常見的米糕

    第三節 民間信仰中常見的米糕

    第四節 生活飲食中常見的米糕或油飯



    第三章 府城的中元普度

    第一節 府城中元普度概況

    第二節 府城中元普度祭品及其意涵

    第三節 米糕栫(餞)與府城普度



    第四章 普濟殿前黃家米糕栫

    第一節 歷史沿革

    第二節 製作與器具

    第三節 習藝傳承與從業師傅

    第四節 經營模式、銷售與分布

    第五節 創新與願景



    第五章 本淵寮黃家米糕餞

    第一節 歷史沿革

    第二節 製作與器具

    第三節 經營模式、銷售與分布

    第四節 傳習與未來



    第六章 結論—米糕栫(餞)的文化資產特色與價值

    一、歷時逾百年,依舊「活的」文化

    二、 富庶繁榮、產地優勢,米糕栫(餞)成為府城特有祭品,深具地方性與獨特性

    三、具有高度象徵意涵的祭品,與普度文化連結深厚

    四、秉承傳統製作工法與技術,兼融不失本色的創新

    五、 廟埕文化的展現,人與地方交融出的集體記憶與情感



    參考書目

    附錄一:普濟殿前黃家米糕栫銷售一覽

    附錄二:本淵寮黃家米糕餞銷售一覽

    附錄三:早期(2000 年以前)米糕栫(餞)相關報導

    作者簡介






    作者序



    府城特有祭品,傳承百年的老味道




      米糕栫(餞)是臺南府城特有的祭品,歷時已久,與民間信仰、祭祀活動緊密連結,具有特殊的文化意涵;以糯米與糖製成的米糕栫(餞),也集結臺南府城的地方特色,反映出當地過去的富庶繁榮與產業概況。此外,米糕栫(餞)外形高聳矗立受人矚目,不但是早年廟會普度場合競比實力的指標,於祭祀後分食或餽贈,背後所隱含的人際交陪與人情流動,更成為祭典中社交情誼的載體,米糕栫(餞)可謂將臺南府城普度文化具體而微的展現其中。



      2017年,撰寫《臺南府城餅舖誌》時開始深入米糕栫(餞),幾年下來,數度參與觀察並全程紀錄後,方知米糕栫(餞)看似技藝門檻不高,實則每道工序都必須仰賴師傅熟稔的技巧與豐富經驗,才能讓成品兼具視覺與美味;而田野訪談中,也才感知米糕栫(餞)不僅是祭品,更承載了許多人的記憶,無論是這群師傅們經年累月製作下所醞釀成的集體記憶,那份與米糕栫(餞)相依共存的情感;或是府城人的飲食記憶,一種在地獨有的米糖香,從舌尖烙印到腦海,可以一輩子不忘的甜!



      本書得以付梓,感謝普濟殿前黃家米糕栫的黃銅山師傅、小編李青純小姐與諸位從業師傅,以及本淵寮黃家米糕餞的黃太郎師傅全家,由於米糕栫(餞)罕見於臺南府城以外之地,包括在中國閩南沿海與東南亞華人地區也無此類祭品,光要追本溯源已是項難題,加上其並非經常性製作,更增加田野調查的困難度,要撰寫到成書規格,當初許多同好可是替我捏了把冷汗,所幸有這群師傅們的協助,不嫌我叨擾且忍受我於製作現場跟進跟出、礙手礙腳,而幾年下來,竟也「跟」出好友誼;也感謝鄭道聰老師的審稿,尤其對於臺南普度文化賜教不少;同時更感謝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多年來一直給我舞臺,大臺南文化叢書主編黃文博校長的不棄與邀約,讓我可以不斷挑戰自己並書寫家鄉的故事與美好。



      米糕栫(餞)流傳百年,至今仍遵循古法製作,保留傳統樣貌且於普度祭典中廣為臺南府城的民眾所使用,足見其深受民間認同。米糕栫(餞)有其歷史脈絡與文化意涵,且深具在地性,而目前全臺專業製作者僅兩家,亦顯獨特與稀有性。這幾年,文資處曾訪視米糕栫(餞)業者兩次,擬將其審議列入無形文化資產,可惜尚未有結果,希望藉此書較為深入且完整的撰寫,能補述其過去資料的不足,協助米糕栫(餞)技藝能順利獲列文化資產,期盼不久的將來,能傳來好消息!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