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流轉的街道:府城米糧研究

流轉的街道:府城米糧研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504106
邱睦容,鄭安佑
蔚藍文化
2020年12月16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9865504106
  • 叢書系列:大臺南文化叢書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5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大臺南文化叢書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飲食文化/札記











    看見米街,其實就是看見我們自己的生活。

    在這個意義下,米糧文化並不是外於我們生活的事情,

    她更可以在各個可能的場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曾經有一個年代,府城大街小巷充滿碾米機清脆的運轉聲,牛車在火車站與市區運載穀糧往來不息,那時臺南的米糧行比7-11還要興盛,米食不僅作為果腹的糧食,更印刻常民勞動與信仰的生活圖景。



      本書帶領你穿越時光長廊,探索屬於府城米糧的黃金歲月。隨著朝代更迭、統治者易位,臺南市與米糧相關的地景也隨之變遷。從清領時期隨城垣興建而形成的商販交易空間,到日治時期實施都市計畫,舊有米街漸為現代化道路取代。空間的演變牽動米糧產業發展,而關於米的日常經驗則澱積於歷史長流,成為府城人記憶中閃耀的金沙。



      跟隨作者穿梭於巷弄,你將看見供奉著米糧守護神的諸多廟宇、米行與米食小吃業者傳承舊時的技藝。「米」不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吃食,更引領我們回頭認識當代社會文化如何一路走來。如同鄭安佑所說:「如果有一種『臺南的米糧文化』,她可能是什麼,可以是什麼。她的『臺南點』應當出現在臺南人的日常生活中,應當由對此地生活有感的人去找到。」

    ?


     





    局長序 讓文化接地氣

    作者序 「看見」的街景

    作者序 視而後現� Visible but Unseen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清領及其之前的米所在

    第一節 荷蘭時期在赤嵌地方周邊

    第二節 清領時期的城牆、街道、港口

    ?

    第三章 日治時期的都市空間和米

    第一節 殖民現代化下的空間計畫

    第二節 新政經軸線的成型

    第三節 米街安在哉

    第四節 米店在哪裡

    ?

    第四章 米歷史.米粒事

    1.守護神

    2.做米的人不吃牛

    3.無聲的力量

    4.米是替代貨幣

    5.買米演化史

    6.米袋小考

    ?

    第五章 做米的人

    第一節 中西區

    三順米行/ 泉記米行/ 成記米行/ 正豐碾米所/ 大明碾

    米所/ 永正誠米鋪/ 長樂米行/ 忠益米廠/ 瑞元米行/

    三新碾米所/ 新瑞隆糧行/ 新德成糧行/ 榮記糕粉廠/

    第二節 東區

    永吉米行/ 全發米行/ 德成糧行(富穀樂糧行)

    第三節 北區

    德盛米行/ 協豐米行/ 新泰行

    第四節 安平區

    正合米行/ 水木碾米廠

    第五節 番外篇:與米行緊密連結的小吃們

    郭家粽/ 禧樂米糕/ 普濟殿前黃家米糕栫/ 振香居餅舖

    ?

    結論

    謝誌

    參考書目

    附錄

    作者簡介

    ?





    作者序



    「看見」的街景




      接觸米糧議題,大概是從2015 年開始,因執行「臺南市舊城區常民生活米糧相關文化資產調查計畫」,與十多位志工開始沿街逐巷地尋找米糧行,以古地圖套疊Google Map,展開了在日常生活範圍的尋寶之旅。參與者包含我在內,大多是未滿30 歲的青年世代,也是鮮少有米行記憶的一代,沒有童年聽著碾米機嘎嘎聲運轉的經驗,也不曾走進一間米行秤斤論兩地買米,儘管街角還是有些米糧行忙進忙出,卻很難成為被「看見」的街景。



      「米業的興盛時期,臺南約有五百間米店。那是還沒有大賣場的時候,『家庭代工廠』盛行,人人都在家裡從事加工業,工作、吃飯都在家裡,因此吃米的量很大。週一到週五,整條路上都像空城一樣,路上只有送米和送瓦斯的人,沒有其他人車。」



      從許多老闆的口中,未曾參與的、城市與米糧的過去開始一一浮現:米是如何坐著火車來到臺南市區,牛曾是載米的重要夥伴,臺南的米原來不可以越區到高雄賣,米糧業又是如何興起與沒落??。除了透過口訪回溯課本上沒教、長輩也不會主動去說的城市記憶,也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還原清末臺灣府城內與米有關的空間,曾經有過一條麻糬巷、茯苓膏街、米街、米粉埔,聽起來可口的地名;又,原來到了1995 年,府城周圍內的米糧行數量,比今天同一範圍內的7-11 還要多!這些「發現」逐漸建構起概念中模糊的府城米糧輪廓。在這本書裡,除了市區米糧行,也加上了來自產地碾米廠、大賣(tu?-b?,大盤商)、米食小吃從業者的說法,於是可以看見農業機具的演進、社會環境結構的變化、國際政治情勢的影響,是如何具體而微地推移了生活的街景。



      過往對於米的關注,較側重糧食與農業的大面向討論,近年來則以「飲食品味」之姿逐漸受人注目,但把米放回空間,每個地方的米糧行、碾米廠,介於生產與消費兩端,乘載著屬於各地的米糧記憶。家在屏東開設碾米廠的第二代告訴我,家鄉碾米廠的消失,來自於當地逐漸不種稻,因此無米可收;在後壁專門為庄頭服務的碾米廠,與在臺南市區進糙米來碾製與販售的米糧行,其消失與遷移也都有著不一樣的原因。以空間為引,由米糧行出發,看見米糧與當地百年來的變與不變。臺灣是米的國度,從鄉鎮到市區,都曾有米糧行、碾米廠的存在,或許這正是一種回頭認識地方的方法。



      衷心期待這本書與姊妹作《延綿的餐桌:府城米食文化》能夠為米糧的歷史架起一個初步的布景,往後透過米,我們能與上一輩、下一代說起更多的故事。找一間米行上門買米吧!與老經驗的頭家們討教幾招煮飯的方法、嘗試幾種不同地方與品種的米,讓米糧行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裡。

    ?
    文�邱睦容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