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們會懂眷村的感情結構
青少年是複雜現實世界的初學者,也是未來深刻文學的主力,值得社會花費更多的心力為未來儲備可讀的文學素材。
國立臺灣文學館不僅是一座具體的博物館,也是厚植文學國力的發動者。基於這個理念,臺文館為了向青少年訴諸文學強大的吸引力,深知必須兼顧廣泛的跨域、漫流的趣味,也一直想嘗試各種活潑技法。因此,始於二○一七年的「臺灣文學史兒少繪本」出版計畫,就是這個理念的落實,從本館扎實出版的三十三冊「臺灣文學史長編」之中,逐年因應時事、擇定適切主題,改寫為適合兒童和青少年閱讀的版本。
您手上這本《老皮箱歲歲念》,即是這個計畫的第五部出版品,取材自楊佳嫻撰寫的眷村文學史著作《方舟上的日子——臺灣眷村文學》。
「眷村文學」是臺灣外省族群的特殊感情出口。臺灣在一九四九年後含納了百萬以上的大陸移民,加上第二代、第三代的敘事,構築出一種極為獨特的生命經驗,從流離無助、在地互動到熱愛斯土。這本《老皮箱歲歲念》的執行團隊,從文學史萃取核心精神,以創意改編,將敘事者設定為一只皮箱。
皮箱在一九四九年隨著主人由中國渡海來臺,透過「他」的飄過漫長歲月、逐漸靜好的視角,講出戰後移民在臺灣數十年的生命史──由漂泊到紮根。
這個系列叢書,並不是本館首度出版兒童文學圖書,但卻是首次嘗試將富含知識性的「文學史」改編為故事的趣意。藉由文字與圖片的閱讀,兒少讀者進入故事的情節,也可從而發掘臺灣這塊土地的人群。在這裡,我們可以更懂得眷村的感情結構。
本計畫從規劃、構思到實際執行,集結許多文學史與兒童文學的專業人。感謝臺東大學兒文所游珮芸教授的團隊,師生密集的腦力激盪、無窮的創新活力,賦予眷村文學史一個知識與可讀兼具的《老皮箱歲歲念》。此外,由於「母語」童書讀本甚少,我們也歡欣於呼應「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深意,同步推出華語、臺語兩種版本,希望孩子在接觸臺灣土地的各種語言時,不僅不再排斥,甚至喜愛欣賞。
臺灣文學館的這一小步,期待推動臺灣兒童文學界不停向前走,認識臺灣、享受文學,從任何年齡都會開始。
?
文 蘇碩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