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當虛假無異於真實
部落客 卡蘭坦斯
說來有趣,這是我第二次「寫」這本書的書評。兩年前,我正準備離開譯者生涯、處在開始尋覓新工作的那段不安定期,許順鏜前輩給了我這本書的電子稿(當時這本書還是自費出版的)。
我不敢說自己和許順鏜前輩很熟,但我們曾隸屬於一個小小的同好圈,這裡面有啟發我跳入科幻小說世界的林翰昌(貓昌,或者他現在自稱的「科幻毒瘤」,笑)和科幻�酷兒作家洪凌。我們其他幾個人,則都是純粹的科幻小說愛好者,如此罷了。
有一回,我們一起去看了一部冷門科幻片《明日定律》(The Zero Theorem;導演泰瑞•吉連拍過《巴西》和《未來總動員》,主演是《惡棍特工》的克里斯多夫•華茲)。這部片有點像個「失敗版」的《駭客任務》故事——主角錯過了他一輩子在等的電話,想尋覓自己的救世主天命卻失敗了,而他這個臭蟲最終也被系統「剷除」了。
該片的結尾頗微妙地暗示,主角說不定從一開始就活在某種虛擬世界裡,就和他想要披上感官衣體驗虛擬性愛的世界一樣。不過,如果假的世界跟真的一樣真實,什麼是虛擬的是否就不重要了呢?兩年前第一次讀完《如膚之深》,我就聯想到這部幾乎已在記憶裡被忘的電影。
不過,這本書探討的議題,出乎預料地豐富且多層次。書名《如膚之深》自然是在玩味膚淺(skin deep)的字面意義;在本書的世界,人人都能穿戴可塑形的人造皮膚(「活膚」),消除了競爭美貌的需求。於是在抹除個人特質、降低社交互動的過程中,犯罪率反而降低了。然而,這項科技也有隱憂——比如,既然活膚也是一種動力外骨骼,那麼要是從遠端遙控會怎樣呢?這麼一來,皮膚底下就等於「另有其人」了吧?然後,這個問題又因為虛擬空間和AI而複雜了起來,最後甚至探討到人、意識和靈魂的存在。我不會講太多劇情,各位讀下去就會知道了。虛實難辨並不是新玩意,菲利浦•狄克(Philip K. Dick)的很多作品都是關於這方面,從身分、環境到歷史的一切都能玩得讀者團團轉。(剛好我這兩年又多讀了幾本PKD的書。)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cyberpunk文類作品則借用浪漫想像的數位科技,重新詮釋了這種虛實混亂。事實上,你體驗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是假的,你說不定只是躺在某個艙裡,身上接著管子,被虛擬實境的感官訊號所矇蔽。而既然現實可以模擬,難道連整個宇宙都有可能是某台機器上的人工運算嗎?已故蘇格蘭科幻作家Iain M. Banks小說裡的人物總是這
樣相信。難怪SpaceX創辦人伊隆•馬斯克(他是Banks的大書迷)會講一樣的話了。在PKD的書中,什麼是真的往往不重要,重點是你相信什麼。當然,虛實議題經常也是PKD用來連結到基督教信仰的手法,不過這就不是討論範圍了。
□
兩年後,這本書從自費電子書變成了正式實體書。在這個台灣科幻小說出版已幾乎荒蕪的時代,這不啻是令人振奮的進展吧!
而且,這還不是那種為了諷刺時政或環境議題而寫的東西,或是科幻皮推理骨�魔幻風格之作。《如膚之深》看似簡單,卻是本內功紮實、意義深奧的cyberpunk文類正宗作品。本書並非驚世之作,更像一股清流悄悄地湧來、在我們的世界裡落地生根。
我知道:讀者非常討厭這類書評,覺得87%都是業配。但對我個人而言,這本書再次提醒了我那種純粹為科幻而讀科幻的樂趣(現在雖然忙,但我也從未停止讀科幻)。以前我確實嘗試寫過自己的故事,卻從來沒有任何顯著進展。而許順鏜前輩能在創作〈傀儡血淚〉的這麼多年後再次出發,甚至實現了讓第一本個人長篇付梓的夢想,這點是讓我無比欽佩的。希望各位喜歡這本書,並且也別錯過〈傀儡血淚〉。
推薦序
膚即智能,「我」即擬真:閱讀《如膚之深》
科幻作家、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洪凌
?
剛閱讀完《如膚之深》的第一個衝動反應,是把姜峰楠(Ted Chiang)的中篇小說《軟體物的生命週期》(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 2010》從電子書櫃取出,重溫俏皮可愛的軟體們與照護者(開發、更新、守護它們的人類工程師)之間難以輕易化約為常模情感的親密連結與共在(compossibility)。在姜專業精神與親暱款款的敘述當中,物件照護者與軟體生命的牽絆不啻為深情的跨人機與跨物種紀事。在資源緊縮、新生美麗生命(即這些又可愛又充滿靈智如伴侶動物的肉身化軟體)的存續與維生是遠比濫用星球能源的人類更重要的大事。在這個前提,許順鏜筆下的Z一與G娜、小蘋果、B利,乃至於整個「莊園」,既類似姜的叛逃軟體開發者創造出的共生共愛界面,但也更為曖昧:關鍵在於讀到結尾,我們始終無法完全判定Z一的屬性與「真實狀態」為何。
作者以含蓄的暗示表達Z一的三重「不搭嘎」:在絕大多數人體使用活膚來強化整形式美貌的社會規範,Z一是個體態不合格、難以修整為標準美觀人體的宅男孩(Nerd boy:他的確是「孩」,就這個現實的法律制度而言,是個沒有性自主權的未滿十六歲青少年。)再者,當小蘋果(既是聖經神話的誘惑物,也可能隱喻了蘋果為icon的某品牌電腦)揭露自身是G娜的另一重化身時,Z一不像一般對獨特性念茲在茲的平庸人類,反而愛所有的G娜—蘋果版本。最迷人的破格處,在於Z一對於自己所處的世界—宇宙很可能是另一重界面的擬似版—就如同他研發並教育G娜,而G娜也反饋地長出自己的宇宙才是製造出Z一所在宇宙的認知。綜上所述,在最後幾頁,Z一與分化為二的G娜—小蘋果的互動,與其是「真實界面」工程師對其教育成長AI的照護—情愛二重奏,更像是幾個軟體生命之間複雜地相互激發潛能、造就新異認識論的「論文寫作小節」。
這樣的坦然與接納「多重真實—多元宇宙」設定,甚至自我調侃地承認,可能自己的宇宙與「莊園宇宙」都是各自發衍出後設智識的旁若時空(para-universe),造就這本小說有別於大多數以擬真(VR)、AI、「人造」生命為主題所無法擺脫的人類本質主義。許順鏜以Z一生嫩誠實的第一人稱視角,拉出重疊纏繞、分開但不分離的量子力學情感政治。這些活在「膚宇宙」與「莊園宇宙」的(後)生命讓我聯想到一部被《駭客任務》(The Matrix, 1999)遮蓋知名度的多元宇宙與數位界面主題傑作《第十三層樓》(The Thirteen Floor,又譯為《異次元駭客》,1999)。在這部電影,隱晦微妙的故事線並不糾結於絕對單一真實,而是讓真實複數化,並在結局俏皮地對主角眨眼:大停電可能意味著「原宇宙」就是無數量子電腦創作的場域之一。
迦藍(Alex Garland)首度挑戰小銀幕的《開發神》(Devs, 2000)影集,整整八小時都環繞於類似Z一與G娜對於「過去—現在—未來」連續體的辯證,以及在每個宇宙之間的「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迦藍的主人翁(一位拒絕按照神級AI預言行事的年輕亞裔軟體工程師)打破了嚴苛的命定主義與「真實只有一種」的假設,意識到即使自己生活於另一個宇宙以電力支持的擬界面,並不妨礙自身的「真實存有」。這樣的概念呈現可謂擊破了從二十年前就被「駭客任務三部曲」與許多次級派生作品所騎劫的「終極真實」式柏拉圖追尋執念,也肯認了無所謂「原始」與「被造」的絕對區分。在《如膚之深》,從身體政治(膚即內在)到共存諸世界的描繪,或可讓讀者重新置疑何謂「只是人造」、「只是虛擬」、「只是數位」的各種不假思索人本主義中心信仰,並好好地對待與自身共存的各式軟體,以及可能就是軟體或程式碼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