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
在台灣,廢除死刑至今仍是未竟之業,自兩公約施行法公布施行以來,將國家更積極的人權保障義務帶進個案,對我國死刑案件之量刑有其影響力;然而,死刑量刑之準則及程序的保障,舉凡量刑因素、「教化可能性」、證據調查等問題,都有待建立、釐清和適用。
?
本書從量刑制度、國際人權公約及相關案件之探討,給予死刑辯護理論和實務上的建議,盼能守護基本人權價值,並持續彰顯人權之精神。本書名為《死刑的重量:重大刑事案件的量刑辯護與挑戰》,其「重量」一詞,除了揭示死刑制度對於生命所帶來的沉重,也意味著面對死刑判決時,是否還有「重新裁量」的可能性?
?
名家推薦
?
將死刑辯護的經驗與技巧記錄下來,成為一種系統化的知識,能夠出版、傳遞出去,對於正在或將要從事死刑辯護的律師而言,都具有重大意義與極高的價值,能一定程度幫助死刑辯護品質的提升,這是本書出版的意義。(尤伯祥)
?
本書從國際公約的規定,延伸到死刑辯論的概要,然後進展到一般性的量刑證據調查,觸及萬年難題的「教化可能性」,最後開展了將來發展的可能性。(李茂生)
?
這幾年台灣在人權保障上的進步,有目共睹,死刑辯護也朝向精緻化、專業化邁進,為了保障社會中最弱勢的人民,希冀台灣司法的掌舵者於積極推動各項司法改革的同時,能效法國荷貝?巴丹戴爾(Robert Badinter)的勇氣、南非憲法法院的智慧,在重新思量後,終結死刑,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彰顯司法對於生命的尊重。(周漢威)
?
在一群專業律師和法律人之前,談論死刑,對於個人,最有牽連的,應該是精神障礙者與精神鑑定,兩個關鍵詞。
最重要的是,對於死刑的裁量,現行程序制度上的缺憾,我和本書諸位作者一樣,希望有更深刻沉靜的討論。(楊添圍)
?
律師的使命,就是在沈重的死刑判斷中,透過與法院反覆辯難,讓審理者、讓接觸到這個案件的當事人、讓所有閱聽的社會大眾,能夠有機會重新思考究竟何謂「求其生而不可得」,而非僅是憑空在判決中馳騁修辭,浸淫在抽離具體脈絡的正義泡泡裡。(謝煜偉)
?
願「辦」能「辯」,這兩個字結合起來,就是死刑辯護人必須要具備強「力」「言」?的能力。《與死刑拔河》集結幾位具實務經驗的死刑辯護律師,無懼淺薄之譏,齊力共同發出的「死刑辯護本土化論述的新聲」,五年後又有這本《死刑的重量:重大刑事案件的量刑辯護與挑戰》,接棒續造,餘音迴響,誠屬可貴。(羅秉成)
?